心电图波的构成和基本波形 参考TSU.TW原文:https://www.tsu.tw/heart/ecg/qsecg/jichu/38.html

心电图的波形每个导联由于不同的位置而相对地接近心脏的不同部位,所以12个导联中显示的波形不完全相同。在标准导联Ⅰ、Ⅱ、Ⅲ、胸导联V4~V6原则上各个波向上,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V1~V2导联波向下。因心电轴的关系,aVL、aVF的波向上或向 下。正常情况下,aVF波向上时,aVL波向下或波向上但幅度较小。在V3,P波和T波向上,而多数QRS波群向上和向下的波幅大致相等。 心电图记录的波形是由Einthven(1903年)用P到U,6个英文字母命名的。
窦房结除极产生的电活动,停留在心电图的基线上,不产生波形。因为像窦房结这样小的心肌细胞产生的电流很弱,不能形成有意义的电位。 心电图上最早出现的波形是由心房肌兴奋产生的P波。通常是向上的小波。 接着心房肌除极产生的电激动,到达房室结和希氏束。这部分激动也停留在等电位线上不表现为波形。若使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记录希氏束产生的电位。(希氏束电位图或希氏束心电图,即His bundle electrogram、His bundle electrocardiogram; 简称HBE)。
自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间隔,称为PR(PQ)间期。也就是电激动从心房传导至室间隔上部所需要的时间(房室激动传导时间)。正常值为0.12~0.20s。PR间期包括P波和PR(PQ)段。心房复极产生的波形(相当于心室复极产生的T波)电位很小,再加上和QRS波群重叠,心电图上多数不会表现出来。有时在PR间能够看到一个小的波(Ta波)。 从左右束支传来的激动通过浦肯野纤维传导至心室,引起除极化,描记出QRS波形。心室的激动首先在室间隔引起,依次向心室自由壁扩散。最初形成一个向下的小波(Q波),紧接着形成一个向上的波(R波),其后可以看到一个向下的波(S波)。根据导联不同,三个波不一定全部出现。即使没有全部描记出来,也不一定异常。一般认为Q波是室间隔电兴奋过程,R波和S波是左右心室自由壁的兴奋过程。 QRS间期(QRS宽度)相当于室内激动传导时间。 心室肌兴奋结束后,表现为ST段(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之间的距离)。正常情况下ST段与基线在同一直线上。ST段与QRS波的交接点称为J点(ST Junction)。 心室肌的复极过程,描记为T波。 T波之后,有时能记录到一个称为U波的小波形。目前这个波的意义不明,有人认为相当于一部分心室肌(乳头肌或浦肯野纤维)复极过程的终末期。 Q波开始到T波结束之间的距离称为QT间期,表示心室电收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