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八节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细菌学诊断
(―)标本的采集原则
  1. 早期釆集细菌分离培养标本,尽量在发病早期及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以提高检出率。
  2. 严格无菌操作采集,避免标本被其他微生物所污染。
  3. 根据不同的感染病种及检验目的,确定釆集不同病期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咽拭子、粪 便及尿液等标本。有时需采集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以检测抗体消长。
  4. 标本在采样后,做好标记并尽快冷藏送检,奈瑟氏球菌标本为特例,需在室温下立即 送检。

(二)检验程序
 
感染性疾病(简称感染病)的病原学检测,对于明确患者的临床诊断、选择有效的治疗措 施、预防疾病继续传播与流行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等,均十分重要。应根据感染病的种类及标本 采集的时段,选择应用病原学诊断方法。
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方法可分为五类:
  1. 镜下直接观察即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革兰染色等着色后,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 微镜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2. 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和鉴定是将标本接种于培养基,分离单一菌种后,进行形态学 观察和生化试验鉴定等。此经典方法被称作金标准,但因其复杂、所需时间长及检出率低,目 前临床实验室正被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细菌生化分析仪所替代。
  3. 病原微生物的抗原检测包括酶免疫、免疫荧光、放射免疫试验及红细胞凝集等血清 学试验。
  4. 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微生物特异性RNA或DNA片段,核酸杂交、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及基因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则使病原学检测进人微量化、快速化、 灵敏和特异化时代,并正在走向综合应用,即通过一个基因芯片试验可分别检出多种病原体的 核酸。
  5. 免疫学试验检测宿主感染后免疫应答的抗体和细胞免疫指征。
实验室病原学检测结果应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其他物理与化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感染病患者的病因诊断,这在机会致病性微生物感染的诊断 上,尤应如此。
二、血清学诊断
用已知细菌或细菌抗原检测体液中有无相应抗体及抗体效价的动态观察,用于感染性疾 病的辅助诊断。近年来开发应用的酶免疫(EIA)、免疫荧光(IF)及放射免疫(RIA)技术等实 验室病原学诊断方法,具有微量、怏速、灵敏、特异等优点,被认为是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原抗

体方法的一次革命,在病毒诊断中已经替代间接血凝试验、反向被动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ww.gu〇ka〇w.c〇m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试验(RIA)及免疫荧光试验(IF)
ELISA、RIA及IF均为用于检测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方法,均为应用标记 的抗原检测血清中抗异性抗体,或应用标记的抗体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例如,以ELISA 或RIA法检测A族链球菌、淋病奈瑟氏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抗原,以IF法检测志贺氏菌、霍乱 弧菌感染等,均已应用于临床诊断。
(二) 蛋白印迹试验(WB)
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WB)是在ELISA应用原理基础上发展的一项新技术,用 于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性蛋白抗原或患者相对应的蛋白抗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其原理和操 作步骤是依据微生物蛋白抗原分子量的不同,可由SDS-PAGE电泳分开多个蛋白条带,经 转移电泳装置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加人第一抗体(特异的抗血清)使之特异性地与其抗 原决定簇结合,再加人酶标记或同位素标记的第二抗体,经与抗原抗体结合物作用后,最后 加人酶底物或经胶片曝光,显示特异显色蛋白条带或曝光条带并判断结果。若用此试验检 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可用已知微生物蛋白抗原捕捉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再结合酶标 记抗人抗体并观察结果。蛋白印迹分析可作为ELISA检测结果的确证试验,在AIDS临床 检测中最为常用。
(三) 中和试验(NT)
中和试验(NT)为在检测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等)的血清学试验过程中,先在被检血清 或其他液体标本中加人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使其发生中和反应后,再检测被检血清中其 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如被检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为阴性,则中和试验判断为阳性,表示被检血清 中存在特异性抗原或抗体。如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用于风湿热辅助诊断。
(四) 试管凝集试验
肥达试验是辅助诊断伤寒或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即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菌体抗原(0抗 原)、鞭毛抗原(H抗原)及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鞭毛抗原(PA及PB抗原),测定人血清 中相应抗体效价,如果抗体效价高或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是急性期的>4倍,则均有诊断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