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肠道杆菌

第十节肠道杆菌
一、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一) 形态、染色和抗原结构
  1. 形态与染色呈中等大小的杆状,直径0.3〜l.O^m,长2〜扣m,革兰染色为阴性,多 数有菌毛、周鞭毛,少数有荚膜,不形成芽孢。
  2. 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抗原(◦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和荚膜抗原(K抗原或Vi抗 原)。各菌种间可存在交叉抗原。
  1. 菌体抗原(0抗原):存在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层,具有种特异性,其结构的 变异是细菌光滑型-粗糖型(S~R)变异的基础。
  2. 鞭毛抗原(H抗原):为细菌的鞭毛蛋白,失去鞭毛的细菌,H抗原消失,0抗原暴露, 称为H-0变异。
  3. 荚膜抗原(K抗原或Vi抗原):为0抗原外的多糖类抗原。
(二) 生化反应的特点
肠杆菌科目前分为材个菌属,170多种细菌,其生化反应共同特点是触酶阳性,能还原硝 酸盐为亚硝酸盐,氧化酶阴性,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其中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定致病 菌与非致病菌,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大多分解乳糖。
二、埃希氏菌属
(一)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
埃希氏菌属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之重要成员,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要代表菌种。大多数大 肠埃希氏菌为机会致病菌。凡能产生和携带肠毒素,如耐热及不耐热肠毒素(LT及ST)和志 贺氏样毒素(SLT),定居因子(CFA- I、CFA- n ), K抗原或类似物质以及带有性菌毛和产生 内毒素者,均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主要有五种,即肠产毒型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 型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氏菌(EAEC)(表3-4)。
3-4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氏菌比较
菌种 作用部位 致病物质及其机制 主要疾病和症状
ETEC 小肠 分泌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 (ST),导致小肠黏膜对水分吸收功能障碍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呕吐,腹 痛,低热
EIEC 大肠 由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水样便腹泻,继以少量血便,腹痛,发热

续表
免费下载临床执业医师考i式资料去【】WW.guok
EPEC 小肠 由质粒介导,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 刷状缘,导致微绒毛萎缩变平即A/E组织 病理损伤 婴儿腹泻,水样便腹泻,恶心,呕吐,发热
EHEC 大肠 由溶原性噬菌体编码志贺氏毒素[Stx-1 或(和)Stx-n],导致A/E损伤 水样便,继以大量血样便和剧烈腹痛,可引 起儿童急性肾衰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EAEC 小肠 由质粒介导聚集性黏附上皮细胞,阻止液 体吸收 婴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腹泻,恶心,呕吐, 脱水,低热
(二)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
EHEC 0157 : H7血清型引起以反复出血性腹泻和严重腹痛为特征的出血性结肠炎,表 现为大量血样便腹泻。在5岁以下的患儿中,易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表现为溶血 性贫血,继而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三) 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大肠埃希氏菌为人和动物肠道寄生菌之一,它的存在表明外环境、水和食物被人或动物粪 便污染,且污染程度与其数量相关;或间接提示有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大肠菌指数为1L 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的菌数;大肠菌值为大肠菌指数的倒数,即检测到一个大肠菌群细胞所用 水样的毫升数;均作为水、食物和药品的卫生检测指标。中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GB5749-85) 规定,1L水的大肠菌指数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汽水或果汁中,不得超过5个。
三、 志贺氏菌属
(一) 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根据志贺氏菌菌体(〇)抗原和分解甘露醇的能力,将其分为4群,即痢疾志贺氏菌(A 群)、福氏志贺氏菌(B群)、鲍氏志贺氏菌(C群)和宋内氏志贺氏菌(D群)。该菌属的致病物 质主要有菌毛、内毒素和外毒素。菌毛与其侵袭力有关。内毒素作用于肠黏膜,形成炎症和溃 疡。肠毒性外毒素即志贺氏毒素(Stx)与EHEC产生的毒素相同,使上皮细胞损伤。在少数 患者,志贺毒素可介导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导致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该菌属引起 急性及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性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小儿。发病率在中国传染病中位居前五位。
(二) 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
可采集患者粪便和(或)肛拭子标本。采样后立即接种于GN增菌液中,增菌后转种于SS 选择性培养基,37°C培养18〜24小时后,挑取无色半透明菌落,接种于鉴别培养基,符合典型 反应者,再行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以确定菌群和菌型。
四、 沙门氏菌属
(―)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及主要致病菌种类
致病物质:包括菌毛、菌体(0)抗原、内毒素和肠毒素。菌毛和〇抗原与其侵袭力有关,内 毒素导致肠道局部炎症反应和全身性中毒症状,部分沙门氏菌可产生霍乱样肠毒素,导致严重 的腹泻。
该菌属可致三类疾病:①肠热症(伤寒和副伤寒),分别由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肖氏沙门氏菌、希氏沙门氏菌)引起;②食物中毒,由鼠伤寒沙门氏菌、

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污染食物引起;③败血症,在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沙门

部分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者或发病后,由于治疗不彻底等原因,可变为慢性带菌者 并成为重要传染源,应予以重视。
(二) 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
根据病程选择采集标本,感染初期,粪检阳性率低,因此发病1周内应取静脉血,第1〜3 周取骨髓穿刺标本,第2〜4周时可取裝便和尿液标本。标本应先增菌,然后接种于SS选择性 培养基,经37°C培养18〜24小时后,挑取无色半透明的菌落,接种至双糖铁半固体培养基鉴 别,再做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凝集试验,进一步鉴定。
(三) 肥达氏试验和结果判断
肥达试验(Widal test)的原理是直接凝集试验。用伤寒菌体(0)抗原、鞭毛(H)抗原和甲、 乙副伤寒H抗原,与患者系列稀释血清进行凝集试验。正常人因隐性感染和接种伤寒三联疫 苗,血清中可存在一定水平的抗体,0凝集价<1 : 80,H凝集价<1: 160。若0和H效价均 增高且超过上述水平,或患者恢复期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则具有诊断意义。若0 效价增高而H效价不高,可能为早期感染或者为其他沙门氏菌交叉感染,H效价增高而0效 价不高,可能是预防接种或者非特异性回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