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螺旋体目分为3个科 13个属,其中螺旋体科分9个属,钩端螺旋体科和蛇形螺旋体科分别分2个属。对人和(或) 动物致病的有螺旋体科的密螺旋体属和疏螺旋体属,以及钩端螺旋体科的钩端螺旋体属。
一、 构端螺旋体
- 形态和染色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螺旋细密而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使 菌体呈C、S或8字状,大小为(0. 1〜0. 2卩m) X (6〜2(Vm),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较难,常用 镀银染色法,钩体被染成棕褐色。电镜下可见外膜及两根内鞭毛。
- 培养特性在致病性钩体人工培养生长缓慢,常用柯氏培养基(内含8%兔血清)。专 性需氧或微需氧,pH 7. 4,28°C左右培育1〜2周,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 所致疾病钩体所致的钩体病为人兽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其 带菌率很高,且排菌期长。动物感染后多不发病,但钩体在肾脏中长期繁殖,并随尿液排出,并 可污染水源和土壤。人类与疫水或土壤接触,钩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人机体而受感染, 也可通过进食或饮水、胎盘途径而感染,偶尔还可经吸血昆虫传播。人感染钩体后,有一部分 呈隐性感染,另一部分发病,分为:①流感伤寒型;②黄疸出血症型;③肺出血型;④脑膜脑炎 型;⑤肾功能衰竭型等。后三个类型患者病情危重,可致死亡。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的持久 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 防治原则钩体病的预防主要是防鼠,灭鼠,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保护水源以及对 易感人群进行多价死疫苗接种。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
密螺旋体属分为有致病性与无致病性两类,有致病性密螺旋体包括苍白密螺旋体(种)和 品他密螺旋体(种)。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危害最重的是苍白密螺旋体,分为苍白亚种(亦称
梅毒螺旋体,主要性接触感染引起梅毒)、地方亚种(亦称地方性螺旋体,主要通过污染餐具感 隹1 旋体分布在中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通过损伤皮肤感染引起品他病。
- 形态和染色梅毒螺旋体即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 两端尖直,运动活泼。大小为(0.1〜0.2pm) X (6〜20^x111)。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应用镀银染 色法可被染成棕褐色。目前,体外人工培养尚未能真正成功。
- 所致疾病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先天性梅毒系由母体通过 胎盘传给胎儿和新生儿。后天性梅毒通过不洁性接触传播,也可间接传播。后天性梅毒发病 后,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即①第一期梅毒,于感染3周后出现硬性下疳,可自行缓解,硬性下疳 时期传染性极强;②第二期梅毒,经2〜3个月潜伏后,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玫瑰(梅毒)疹及淋巴 结肿大,梅毒瘆及淋巴结内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极强;③第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发生于感 染后2年,甚至10〜15年之后,皮肤黏膜出现溃疡性坏死病灶,并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出现 慢性肉芽肿病变,可引起梅毒性心瓣膜病、动脉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瘤等,危及生 命。本期梅毒表现为潜伏和再发交替,传染性小,而组织破坏性大。
- 防治原则预防梅毒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性行为的道德和卫生教育,做到洁身自好, 并严格社会管理。梅毒患者应早期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规范治疗,并追踪 检测是否治愈,不要讳疾忌医延误治疗。
疏螺旋体属亦称包柔疏螺旋体属,本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 体(引起虱传回归热,或称流行性回归热)、杜通疏螺旋体与赫姆斯疏螺旋体等(引起蜱传回归 热,或称地方性回归热),以及奋森氏疏螺旋体(可与梭形梭杆菌协同,引起奋森氏咽峡炎、牙龈 炎及口腔坏疽等)。
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和所致疾病
- 形态和染色伯氏疏螺旋体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浪式,有内鞭毛。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Giemsa)染色或莱特(Wright)染色均呈紫红色。
第二十一节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螺旋体目分为3个科 13个属,其中螺旋体科分9个属,钩端螺旋体科和蛇形螺旋体科分别分2个属。对人和(或) 动物致病的有螺旋体科的密螺旋体属和疏螺旋体属,以及钩端螺旋体科的钩端螺旋体属。
一、 构端螺旋体
1. 形态和染色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螺旋细密而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使 菌体呈C、S或8字状,大小为(0. 1〜0. 2卩m) X (6〜2(Vm),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较难,常用 镀银染色法,钩体被染成棕褐色。电镜下可见外膜及两根内鞭毛。
钩端螺旋体属有两个种,对人致病的为问号状钩端螺旋体。双曲钩端螺旋体为腐生性菌, 它对人不致病。目前问号状钩端螺旋体至少可分为25个血清群、273个以上血清型,在中国 已发现19个血清群和161个血清型。
2. 培养特性在致病性钩体人工培养生长缓慢,常用柯氏培养基(内含8%兔血清)。专 性需氧或微需氧,pH 7. 4,28°C左右培育1〜2周,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3. 所致疾病钩体所致的钩体病为人兽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其 带菌率很高,且排菌期长。动物感染后多不发病,但钩体在肾脏中长期繁殖,并随尿液排出,并 可污染水源和土壤。人类与疫水或土壤接触,钩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人机体而受感染, 也可通过进食或饮水、胎盘途径而感染,偶尔还可经吸血昆虫传播。人感染钩体后,有一部分 呈隐性感染,另一部分发病,分为:①流感伤寒型;②黄疸出血症型;③肺出血型;④脑膜脑炎 型;⑤肾功能衰竭型等。后三个类型患者病情危重,可致死亡。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的持久 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 防治原则钩体病的预防主要是防鼠,灭鼠,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保护水源以及对 易感人群进行多价死疫苗接种。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
二、 密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分为有致病性与无致病性两类,有致病性密螺旋体包括苍白密螺旋体(种)和 品他密螺旋体(种)。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危害最重的是苍白密螺旋体,分为苍白亚种(亦称
梅毒螺旋体,主要性接触感染引起梅毒)、地方亚种(亦称地方性螺旋体,主要通过污染餐具感 隹1 旋体分布在中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通过损伤皮肤感染引起品他病。
1. 形态和染色梅毒螺旋体即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 两端尖直,运动活泼。大小为(0.1〜0.2pm) X (6〜20^x111)。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应用镀银染 色法可被染成棕褐色。目前,体外人工培养尚未能真正成功。
2. 所致疾病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先天性梅毒系由母体通过 胎盘传给胎儿和新生儿。后天性梅毒通过不洁性接触传播,也可间接传播。后天性梅毒发病 后,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即①第一期梅毒,于感染3周后出现硬性下疳,可自行缓解,硬性下疳 时期传染性极强;②第二期梅毒,经2〜3个月潜伏后,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玫瑰(梅毒)疹及淋巴 结肿大,梅毒瘆及淋巴结内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极强;③第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发生于感 染后2年,甚至10〜15年之后,皮肤黏膜出现溃疡性坏死病灶,并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出现 慢性肉芽肿病变,可引起梅毒性心瓣膜病、动脉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瘤等,危及生 命。本期梅毒表现为潜伏和再发交替,传染性小,而组织破坏性大。
3. 防治原则预防梅毒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性行为的道德和卫生教育,做到洁身自好, 并严格社会管理。梅毒患者应早期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规范治疗,并追踪 检测是否治愈,不要讳疾忌医延误治疗。
三、疏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亦称包柔疏螺旋体属,本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 体(引起虱传回归热,或称流行性回归热)、杜通疏螺旋体与赫姆斯疏螺旋体等(引起蜱传回归 热,或称地方性回归热),以及奋森氏疏螺旋体(可与梭形梭杆菌协同,引起奋森氏咽峡炎、牙龈 炎及口腔坏疽等)。
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和所致疾病
1. 形态和染色伯氏疏螺旋体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浪式,有内鞭毛。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Giemsa)染色或莱特(Wright)染色均呈紫红色。
2•所致疾病伯氏疏螺旋体可引起莱姆病。中国已确定有十多个省和自治区有莱姆病。 莱姆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类和驯养哺乳动 物。莱姆病多发生在户外工作者或旅行者,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并可累及心脏、神经和关 节等多系统。常可复发,晚期伴随有器官的严重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