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六节呼吸道病毒
一、正黏病毒
正黏病毒科仅有一个病毒属,即流感病毒属,包括甲、乙、丙型流感病毒三个型,是流行性 感冒的病原体。
(一) 流感病毒的分型
流感病毒根据NP和M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个血清型流感病 毒。甲型又根据HA(分H1〜H16)和NA(分N1〜N9)的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甲 型流感病毒(HnNn),理论上至少有144种血清亚型。目前乙型、丙型流感病毒未发现亚型, 其抗原性稳定。此外,甲型流感病毒也可根据感染宿主的不同,分为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 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等几个病毒种。
(二)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变异
一、正黏病毒
正黏病毒科仅有一个病毒属,即流感病毒属,包括甲、乙、丙型流感病毒三个型,是流行性 感冒的病原体。
(一) 流感病毒的分型
流感病毒根据NP和M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分为甲(A)、乙(B)、丙(C)三个血清型流感病 毒。甲型又根据HA(分H1〜H16)和NA(分N1〜N9)的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甲 型流感病毒(HnNn),理论上至少有144种血清亚型。目前乙型、丙型流感病毒未发现亚型, 其抗原性稳定。此外,甲型流感病毒也可根据感染宿主的不同,分为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 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等几个病毒种。
(二) 流感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变异
- 甲型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甲型流感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呈球形或丝状,直径80〜 120nm。其结构由内而外分为三部分:①核心,为单链负股RNA基因组,可分8个片段,与核 蛋白(NP)和RNA多聚酶共同组成核糖核蛋白(RNP),后者即为螺旋对称的核衣壳。NP抗 原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②基质蛋白(M蛋白),位于包膜与核心之间,抗原性稳定, 亦具有型特异性。③包膜,表面有两种病毒编码的糖蛋白刺突,分别为血凝素(HA)和神经氨 酸酶(NA),为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划分的依据,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HA能与鸡、豚鼠和人的 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简称血凝。HA具有免疫原性,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 能抑制血凝现象,并能中和病毒,是机体主要的保护性抗体。NA亦具有抗原性,但其抗体不 能中和病毒。
- 甲型流感病毒的变异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易发生变异,其变异有两种形式,一 种是抗原漂移,其变异幅度小,属量变,这种变异可引起中、小型规模的流行;另一种是抗原转 换,其变异幅度大,形成新亚型。由于人群对新亚型流感病毒缺乏免疫力,往往酿成较大规模
的流行或发生世界性大流行。
l!
型。AIV原本只感染鸡、火鸡、鸭、水禽及候鸟等禽类,随着病毒变异,自1981年发现H7N7 亚型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以来,又相继发现H5N1、H9N2、H7N2及H7N3等亚型的高致病 性禽流感病毒,自从中国香港于1997年发现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以来,至今已传播 十多个国家逾300例患者,病死率高达60%左右。目前禽流感病毒仅偶尔从禽传给人,尚未 证明能人传人,但应警觉,提前防备。
{三)致病性和免疫性
副黏病毒科病毒为有包膜的圆球状病毒,直径156〜300nm,基因组亦为单股负链RNA (ssRNA),但不分节段。
(一) 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通过飞沫或唾液污染食具 或玩具传播。学龄儿童为易感者。潜伏期2〜3周,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若无合并感染, 病程1〜2周自愈。感染者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三、冠状病毒
(一)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
1.形态和结构冠状病毒因其呈球状,外周有花冠刺突而得名。病毒直径6〇〜 120nm,有包膜,蛋白衣壳为螺旋对称型,内含单股正链RNA(ssRNA)基因组,全长约29kb。
l!
型。AIV原本只感染鸡、火鸡、鸭、水禽及候鸟等禽类,随着病毒变异,自1981年发现H7N7 亚型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以来,又相继发现H5N1、H9N2、H7N2及H7N3等亚型的高致病 性禽流感病毒,自从中国香港于1997年发现人感染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以来,至今已传播 十多个国家逾300例患者,病死率高达60%左右。目前禽流感病毒仅偶尔从禽传给人,尚未 证明能人传人,但应警觉,提前防备。
{三)致病性和免疫性
- 致病性甲(A)型流感病毒致病力强,且易变异,是甲(A)型流感的病原体,易引起较 大范围人群的甲(A)型流感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流感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播,年老体弱者 和婴幼儿易继发感染导致肺炎。
- 免疫性甲型流感病后对同亚型病毒有牢固的免疫力。保护性特异性体液免疫包括 呼吸道黏膜局部SIgA,具有阻断病毒吸附于易感细胞的保护作用,只存留几个月;血清特异性 抗-HA为中和抗体,能抗病毒感染和减轻病情,可持续存留数月至数年;抗-NA具有抑制病毒 释放和扩散作用,但不是中和抗体;抗-核蛋白(NP)可用于对流感病毒的分型。
副黏病毒科病毒为有包膜的圆球状病毒,直径156〜300nm,基因组亦为单股负链RNA (ssRNA),但不分节段。
(一) 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
- 致病性麻瘆病毒引起麻疹,麻疼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在易感 人群中,其发病率几乎达100%,死亡病例常因并发症所致。急性期患者为传染源,通过飞沫 或鼻腔分泌物污染玩具及用具,而感染易感人群。此外,麻疹病毒还可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 炎(SSPE)。
- 免疫性麻疼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感染麻疼可获得牢固的终生免疫力。
- 防治原则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隔离患者。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当前最有效的 疫苗之一,免疫力可维持10年左右。对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可紧急用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人 工被动免疫,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
腮腺炎病毒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通过飞沫或唾液污染食具 或玩具传播。学龄儿童为易感者。潜伏期2〜3周,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若无合并感染, 病程1〜2周自愈。感染者可引起睾丸炎,卵巢炎等并发症。
三、冠状病毒
(一)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
1.形态和结构冠状病毒因其呈球状,外周有花冠刺突而得名。病毒直径6〇〜 120nm,有包膜,蛋白衣壳为螺旋对称型,内含单股正链RNA(ssRNA)基因组,全长约29kb。
- 体外培养和对外界抵抗力冠状病毒易于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已能实验感染小鼠、大 鼠^).]
- 冠状病毒属内有20多种病毒,主要为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其中能感染人的冠状病 毒包括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及婴幼儿间质性肺炎的病毒,代表毒株229E;引起新生 儿和婴幼儿急性腹泻和胃肠炎的病毒,代表毒株OC43株;引起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 SARS 冠状病毒(SARS~CoV)。
- 除SARS冠状病毒外,冠状病毒主要感染成人或较大儿童,常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 发病率仅次于鼻病毒。此外,某些冠状病毒株也能引起成人腹泻。
- 致病性SARS冠状病毒为2003年新发现并命名的,引起具有流行性的严重疾病,即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
- 防治原则预防SARS流行的关键是早期隔离患者及医学检疫可疑患者,以切断传播 途径。SARS患者及可疑患者的标本,应专送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检验与研究。目前 缺乏针对病原学的特异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 生物学性状
腺病毒为无包膜的双链DNA(dsDNA)病毒,直径70〜90mn,核衣壳呈立体对称,表面有 12根“大头针状”的须触为其结构特点。腺病毒核衣壳即为病毒粒子(病毒体)。腺病毒至少 有42个血清型,其中26个血清型对人类致病。
(二) 致病性
腺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和腺病毒性肺炎;通过手的触摸、共用毛巾 及不洁水域游泳,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及咽结合膜热;少数经胃肠道传播,主 要引起婴幼儿胃肠炎等。
五、风療病毒
(_)致病性
风疼病毒为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ssRNA)病毒,多为圆球状,直径50〜70nm。风疹 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和垂直传播。人群对风疹病毒普遍易感,但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约占 25%的受感染者可不出现症状。风疹临床表现类似麻疹,症状一般较轻。如果孕妇在孕期4 个月之内感染风疹病毒,则易引起垂直传播,致使胎儿出现先天性耳聋、白内障及心脏病等畸 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二)防治原则
接种风疫减毒活疫苗为预防风瘳的主要措施。中国已将接种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 苗(MMR)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规程中。接种风疫减毒活疫苗的重点对象是进入育龄期的女青 年,尤其是结婚之前的育龄女性。孕妇禁忌接种风疹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