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人类肠道病毒

一、概 述
人类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 毒属中可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1、2、3血清型,柯萨奇病毒A组1〜24 型,B组1〜6型,埃可病毒1〜34型,轮状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68、69、70、71型。2005年国际 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用新型的分子分型技术方法完全替代了最初的命名方式。在新命名 系统中,HEV在肠道病毒属下被分为HEV-A、B、C、D四种。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为形态结构相似、无包膜、呈球形,直径24〜30mn,20面体立体对 称,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ssRNA)。在污水或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对 脂溶剂不敏感,pH 3〜9均稳定。主要经異-口途径传播,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的临床病 症,而同一种病毒又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病症。
二、脊隨灰质炎病毒
  1. 病毒型别脊髓灰质炎病毒(简称脊灰病毒,PV)分为1、2、3血清型(PV1-3),三个血 清型之间缺乏共同的抗原。新命名系统中脊灰病毒属于人类肠道病毒C种(HEV-C)。
  2. 致病性脊灰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经密切接触及飞 沫传播。多见于儿童发病,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弛缓性肢 体麻痹,故亦称小儿麻痹症。在脊灰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占90%以上的人尤其是成人,于病毒 感染后不出现或只出现轻微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只占0. 1%〜2%的感染 者出现麻搏症状,并可遗留后遗症。
  3. 免疫性病后,对同型病毒有较牢固的免疫力,主要是黏膜局部SIgA、血清IgG和 IgM。SIgA能清除咽喉部和肠道内病毒,防止其侵人血流。血清中和抗体主要清除血流中的 病毒,阻断其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IgG和IgA能持续多年,甚至终生。因此,再感染同型病 毒极为少见。婴幼儿通过胎盘接受母体给予的IgG抗体获得自然被动免疫,一般在6个月内 较少发生感染。
  4. 防治原则主要是对婴幼儿和儿童实行人工主动免疫,中国早已将口服脊灰减毒活疫 苗(OPV或Sabin疫苗)纳人儿童计划免疫规划,是预防效果显著的疫苗之一。WHO在全球 推行接种OPV或注射脊灰灭活疫苗(IPV或Salk疫苗)以来,该病在全球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脊灰病毒野毒株感染的病例现已少见。但因接种疫苗由疫苗相关脊灰病毒(VAPV)和疫苗衍 生脊灰病毒(VDPV)导致的感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暴发流行。
三、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按目前分类系统分别属人类肠道病毒A、B和C种,埃可病 毒属于人类肠道病毒A种。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血清型别多,柯萨奇病毒分为A组23个 型,B组6个型及埃可病毒31个型,与脊灰病毒相比,在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等 方面均相似,并均以隐性感染居多。显性感染包括无菌性脑膜炎、疱疹性咽峡炎、胸痛、心肌 炎、心周炎、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多种疾病。儿童手足口病主要由型肠道病毒71型

(EV71)感染引起,其次由柯萨奇病毒A16以及A5和A10血清型引起。EV71感染的儿童可

异性免疫,中和抗体保持时间较长,局部SIgA对病毒感染具有重要防御作用。目前尚无特异 性防治方法。
四、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呈球形,直径70〜75nm,核心为双股RNA(dsRNA),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外 有双层衣壳呈车轮辐条状,故称为轮状病毒。只有具有双层衣壳结构的完整病毒颗粒才有感 染性。
轮状病毒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
轮状病毒分为7个组(A〜G),A〜C组轮状病毒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D〜G组只能引 起动物腹泻。A组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它是6月龄至2岁婴幼儿腹泻的最重要的病原体。 约占40%〜50%婴幼儿的急性胃肠炎由轮状病毒引起,为目前发展中国家婴幼儿死亡的主要 原因之一。在温带地区秋冬季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季节,故曾称婴幼儿秋季腹泻。
五、新型肠道病毒
新型肠道病毒68、69、70、71血清型可引起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等所 致疾病,尤其是由新肠道病毒71型所致儿童手足口病所占的比例,远超过既往常见的柯萨奇 病毒A组16、5、10及11型,且病情多危重,为目前我国及东南亚地区足口病的主要流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