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节其他病毒

一、狂犬病病毒
  1. 生物学性状狂犬病病毒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中能引起急性脑组织病变的嗜 神经病毒。病毒外形似子弹头状,大小为130300)nmX (6085)nm,病毒的脂蛋白包 膜含有糖蛋白G刺突和M2膜蛋白。N核蛋白、Ml膜蛋白和L蛋白即依赖RNA的 RNA聚合酶),共同构成螺旋对称型衣壳。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ssRNA),长约 12kb。G刺突与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感染及毒力有关,且有血凝作用和抗原性。新从 病动物体内分离的狂犬病病毒独立强,称作野毒株或街毒株,经多次细胞培养传代后,毒力 减弱称作固定毒株。
狂犬病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弱,56°C 30分钟或煮沸2分钟均可使之灭活。
  1. 致病性狂犬病为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并流行,主 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是狐狸、鼬鼠、犬、猫、狼及吸血蝙蝠等,人偶尔被病兽或带毒动物咬伤或 抓伤而被感染。在被感染动物发病前5日,唾液中可含有病毒。人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病毒 可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先在肌肉组织内复制增殖并感染肌神经,不经血行,而是沿神经轴索上 行扩散至脊髓、大脑等致细胞损伤,在大脑海马回的椎体细胞质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 包涵体即内基氏(Negri)小体,此为诊断动物狂犬病的指征。狂犬病潜伏期为2〜16周(10日 至1年)。人发病时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神经兴奋性增高,吞咽或饮水时喉头肌肉发生痉挛,故 又称恐水病。经3〜5日后,患者转入麻搏期,最后因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几 近 100%。
  2. 防治原则加强对犬等宠物的登记管理,按时注射接种犬用狂犬病灭活疫苗。捕杀野 犬或流浪犬也是有效措施。对于如驯犬员、饲养员及兽医等高危人群,应预防接种注射人用狂 犬病灭活提纯疫苗,全程3针,有效期2年。若人被犬等动物咬伤后,应立即清洗消毒伤口,使 用高效价抗狂犬病病毒血清行伤口周围浸润注射及肌肉注射,并将该动物捕获隔离观察,若经 5〜7日不发病,则一般认为该动物不是传染源。由于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如及早应急接种 狂犬病疫苗,于咬伤后第0、3、7、14、30日,各肌肉注射lml,可能预防发病。
二、人乳头瘤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HPV)属于乳多空病毒科乳头瘤病毒属,无包膜,其核衣壳呈20面体立体 对称,直径为45〜55nm,病毒核酸为双股DNA(dsDNA)。HPV分为100个以上的型另(J,均 特异性感染人的不同部位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病毒感染仅停留于皮肤和黏膜中,不产生病 毒血症。
人是HPV唯一的自然宿主,是人类肿瘤病毒。其感染可引起乳头状瘤,包括皮肤疣、外 生殖器尖锐湿疣等,其中HPV-6、11、16、18、31、33等型别,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PV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尤其是性关系接触感染者的病损部位传播,属于性传播疾病(STD)之一。 另外,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以及新生儿经产道,均可被感染。
目前已有商品化的四价HPVL1 VPL疫苗(HPV-6、11、16和18型),可用于预防同型别 病毒感染。

ww.guok aow.com
亚病毒为仅含有RNA或DNA,或只具有某些蛋白质组分,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相类似 的最小生物体。朊粒(prion)为传染性蛋白粒子的简称,曾称作朊病毒。
(一) 朊粒的生物学性状
阮粒是一种疏水性糖蛋白粒子,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对蛋白酶K有抗性,不溶于去垢剂的 羊瘙痒病(scrapie)朊粒蛋白PrPSC,分子量小为27〜30kD,内含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成 分,但不含核酸。
正常人及动物脑组织的基因亦编码一种与PrPSC相似的细胞朊粒蛋白PrPC,对蛋白酶 K敏感、溶于去垢剂。PrPC与PrPSC的氨基酸序列相似,但两者的分子构型不同。现认为 PrPSC是PrPC的病理构型,PrPC通常无害,一旦转化为PrPSC,则具有致病性和传染性。
朊粒对外界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20年,耐受热力和常见消毒剂,对朊粒灭 活,使用常见的下排气式压力灭菌器,即121. 3°C高压(1. 05kg/cm2)蒸汽,常规灭菌20分钟不 能将其灭活;有效的灭活朊粒的方法是在室温(20°C左右)下,先用lmol/L氢氧化钠溶液或 5. 2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小时后,再用预真空式高压灭菌器,即134°C高压(1. 86kg/cm2)蒸 汽经2小时以上,才能达到灭菌效果。
(二) 致病性
阮粒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为一种潜伏期长,中枢神经系统致死性慢性退 化性疾病,主要包括人的进行性痴呆和震颤病(库鲁病,Kum病)、克-雅病(CJD)及其变异性 CJD(vCJD)、格-斯综合征(GSS)及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FI)等,动物疾病如羊瘙痒病及牛海 绵状脑病(BSE,即疯牛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