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排泄护理

一、排尿的护理

(一)尿液的评估

1.正常尿液的观察  正常情况下,排尿受意识支配,无痛苦,无障碍,可自主随意进行。

(1)次数和尿量:成人一般白天排尿3~5次,夜间0~1次;每次尿量约200~400ml,每24小时排出尿量约1000~2000ml

(2)颜色和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放置后可出现微量絮状沉淀物。

(3)比重:成人正常情况下,尿比重为1.015~1.025。

(4)酸碱度:正常人尿液呈弱酸性,pH 4.5~7.5,平均值为6。

(5)气味:新鲜尿液有特殊气味,来源于尿内的挥发性酸;当尿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因尿素分解产生氨,而有氨臭味。

2.异常尿液的观察

(1)尿量异常

1多尿: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常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病人。

2少尿:指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称为少尿。常见于心脏、肾脏疾病和发热、休克等病人。

3无尿或尿闭:指24小时尿量少于1OOml或12小时内无尿,称为无尿或尿闭。见于严重的心脏、肾脏疾病和休克等病人。

(2)颜色异常:红色或棕色为肉眼血尿;黄褐色为胆红素尿;乳白色为乳糜尿;酱油色或浓茶色为血红蛋白尿;白色混浊为脓尿。

(3)透明度异常:尿中含有脓细胞、红细胞、大量上皮细胞、黏液、管型等,新鲜尿液即可出现混浊。

(4)比重异常:通过尿比重的测量,可了解肾脏的浓缩功能。如果尿比重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

(5)气味异常:新鲜尿液即有氨臭味,提示泌尿道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因尿中含有丙酮,尿液呈烂苹果气味。

(6)膀胱刺激征:主要表现为每次尿量少,且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尿频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常见于膀胱及尿道感染的病人。

(二)影响排尿的因素

1.年龄和性别 婴儿排尿因反射作用进行,不受意识控制,3岁以后才能自我控制。老年人因膀胱张力降低,常有尿频现象;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而压迫尿道。常引起滴尿及排尿困难。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时,排尿形态也有改变。

2.饮食与气候 食物中含水量多或大量饮水,可使尿量增加。咖啡、荼、酒等饮料有利尿作用。食物中含钠盐多可导致机体水钠潴留,使尿量减少。气温较高时,呼吸增快,大量出汗,尿量减少。

3.排尿习惯 排尿的时间常与日常作息有关,如晨起、睡前排尿等。排尿的姿势、排尿的环境如不适宜,也会影响排尿活动。

4.治疗因素 如利尿剂可使尿量增加;手术中使用麻醉剂、术后疼痛可导致术后尿潴留。

5.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受损可使排尿反射的神经传导、控制排尿意识障碍,导致尿失禁。肾脏疾病可使尿液生成障碍,导致尿少或无尿;泌尿系统的结石、肿瘤、狭窄等可造成排尿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

6.心理因素 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变化,可引起尿频、尿急或因抑制排尿而出现尿潴留;暗示也会影响排尿,如听觉、视觉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感觉刺激可诱导排尿。

(三)排尿异常的护理

1.尿潴留

(1)概念:大量尿液存留在膀胱内不能排出,称为尿潴留。病人膀胱高度膨胀至脐部,膀胱容积可增至3000~4000ml。病人主诉下腹部胀痛。排尿困难。体检见耻骨上膨隆、可扪及囊性包块,叩诊呈实音,有压痛。原因包括机械性梗阻和非机械性梗阻。

(2)护理措施:尿潴留原因如属机械性梗阻,应给予对症处理;如属非机械性梗阻,可采用以下护理措施。以解除病人的痛苦。

1)心理护理:针对病人心态,给予解释和安慰,消除焦虑和紧张情绪。

2)提供排尿的环境:关闭门窗,屏风遮挡,使视觉隐蔽,以保护病人自尊;适当调整治疗、护理时间,使病人安心排尿。

3)调整体位和姿势: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病情允许应尽量以习惯姿势排尿,如扶助病人坐起或抬高上身。对需绝对卧床休息或某些手术的病人,事先应有计划地训练其床上排尿,以避免术后不适应排尿姿势的改变而造成尿潴留,增加病人痛苦。

4)诱导排尿:利用条件反射如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以诱导排尿。

5)按摩、热敷:按摩、热敷病人下腹部,可解除肌肉紧张,促进排尿。

6)药物或针灸:根据医嘱肌内注射卡巴胆碱。利用针灸治疗,如针刺中极、曲骨、三阴交穴等刺激排尿。

7)健康教育:指导病人养成及时、定时排尿的习惯,教会病人自我放松的正确方法。

8)经上述措施处理无效时,可根据医嘱采用导尿术

2.尿失禁

(1)概念:排尿失去控制,尿液不自主流出,称为尿失禁。因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使膀胱括约肌失去作用引起。根据原因,尿失禁可分为:真性尿失禁(完全性尿失禁)、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不完全性尿失禁)。

1)心理护理:任何原因造成的尿失禁,病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应理解、尊重病人,热情地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消除病人紧张、羞涩、焦虑、自卑等情绪。

2皮肤护理:保持病人会阴部清洁干燥。床上加铺橡胶单和中单或使用尿垫;勤更换床单、尿垫、衣裤等;会阴部经常用温水冲洗;定时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

3)设法接尿:应用接尿装置,女病人可用女式尿壶紧贴外阴接取尿液,男病人可将尿壶放在合适部位接尿,或用阴茎套连接集尿袋,接取尿液,但此法不宜长期使用。

4)留置导尿管引流:长期尿失禁病人,必要时用留置导尿管引流,可持续导尿或定时放尿。

5)室内环境:定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以除去不良气味,保持空气清新。

6)健康教育

摄入适当液体: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病人每日白天摄入2000~3000ml液体,以促进排尿反射,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入睡前可适当限制饮水量,以减少夜间尿量,以免影响病人休息。

训练膀胱功能:向病人及家属作好解释工作,以取得其合作。定时使用便器,开始白天每隔1~2小时送一次便器,以训练有意识的排尿。排尿时指导病人用手轻按膀胱,并向尿道方向压迫,使尿液被动排空。以后,逐渐延长送便器时间,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

训练肌肉力量:指导病人进行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的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方法是:病人取坐位、立位或卧位,试作排尿(排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再缓缓放松,每次10秒左右,连续10遍,每日5~10次,以病人不感到疲乏为宜。

(四)导尿术

1.概念  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无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出尿液的方法。

2.目的

(1)为尿潴留病人放出尿液,以解除痛苦;使尿失禁病人保持会阴清洁干燥。

(2)协助临床诊断,如留取无菌尿标本,作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残余尿量;进行膀胱和尿道的造影等。

(3)治疗膀胱和尿道的疾病,对膀胱肿瘤病人进行化疗等。

3.操作方法

(1)女病人导尿术:女性尿道短,长约3~5cm,富于扩张性,尿道外口在阴蒂下方,呈矢状裂,插导尿管时应正确辨认。

1)备好用物携至病床旁边,核对后,向病人说明目的,以取得合作。

2)关闭门窗,必要时用屏风遮挡病人。

3)能自理的病人,嘱其清洗外阴,不能起床的病人,协助其清洗外阴。

4)协助病人脱对侧裤腿,盖于近侧腿上,并用大毛巾遮盖,对侧用盖被遮盖。病人取仰卧屈膝位,两腿自然分开,暴露外阴。铺橡胶单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垫)于臀下。

5)弯盘放于近会阴处,左手戴无菌手套,将已备好的消毒用物置于病人两腿之间,右手持止血钳夹消毒液棉球,进行初步消毒,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外向内。顺序是:阴阜、两侧大阴唇、两侧小阴唇、尿道口,最后一个棉球消毒尿道口至肛门,每个棉球只用一次。消毒完毕,脱去手套,将弯盘及治疗碗移至床尾。

6)在两腿间打开导尿包,按无菌操作将内层治疗巾打开,戴无菌手套,铺好洞巾,与治疗巾形成无菌区,按操作顺序摆放用物,润滑导尿管前端放好备用

7)以左手拇、食指分开并固定小阴唇,右手持止疵钳夹消毒棉球再次消毒,原则是由上向下、由内向外。顺序是:尿道口、两侧小阴唇、尿道口,每个棉球只用一次。污染物放于床尾弯盘内。

8)嘱病人张口呼吸,左手固定小阴唇不放,右手另换一止血钳持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4~6cm,见尿流出后再插入1~2cm。左手松开小阴唇,固定导尿管。

9)引流尿液,治疗碗内尿液盛满后,用止血钳及时夹住导尿管末端,将尿液倒入便盆内。

10)如需留尿培养标本,用无菌标本瓶或试管接取中段尿5ml,妥善放置。

11)导尿毕,用纱布包裹导尿管,轻轻拔出,脱去手套,撤去洞巾,清理用物。

12)协助病人穿裤,整理床单位。

13)测量尿量,送验标本。

14)洗手,记录。

(2)男病人导尿术:成年男性尿道全长约18~20cm,有两个弯曲:活动的耻骨前弯、固定的耻骨下弯;三个狭窄: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

1)同女性导尿术1)~4)。

2)弯盘放于近会阴处,左手戴无菌手套,将已备好的消毒用物置于病人两腿之间,右手持止血钳夹消毒液棉球,进行初步消毒,顺序为:阴阜、阴茎背侧、阴茎腹侧、阴囊。左手持无菌纱布包住阴茎,后推包皮,自尿道口螺旋向外,严格消毒尿道口、阴茎头、冠状沟,每个棉球限用一次。在阴茎与阴囊之间垫一块无菌纱布。消毒完毕,脱去手套,将弯盘及治疗碗移至床尾。

3)在两腿间打开导尿包,按无菌操作将内层治疗巾打开,戴无菌手套,铺好洞巾,与治疗巾形成无菌区,按操作顺序摆放用物,润滑导尿管前端放好备用。

4)左手持无菌纱布包住阴茎,后推包皮,暴露尿道口,右手持止血钳夹消毒液棉球,再次自尿道口螺旋向外消毒尿道口、阴茎头、冠状沟,污染物放于床尾弯盘内。

5)左手持无菌纱布包住并提起阴茎,使之与腹壁成60°使耻骨前弯消失,以利插管)。嘱病人张口呼吸,用另一止血钳持导尿管轻轻插入尿道20~22cm左右,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2cm。若插导尿管遇到阻力,可稍待片刻,嘱病人做深呼吸,再缓缓插入,切忌用力过大增加病人痛苦,甚至造成损伤。

6)余同女病人导尿术。

4.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操作前要作好解释和沟通,以保护病人自尊;操作时要遮挡环境,以维护病人隐私。

(3)导尿管选择应粗细适宜,在插入、拔出导尿管时,动作要轻柔,勿用力过大,以免损伤尿道黏膜。

(4)为女病人导尿时,如导尿管误插入阴道,应立即拔出,重新更换无菌导尿管后再插入。

(5)对膀胱高度膨胀且极度虚弱的病人,第一次放尿量不可超过1000ml。因为大量放尿,可使腹腔内压急剧降低,大量血液滞留于腹腔血管内,导致血压下降,出现虚脱,亦可因膀胱内压突然降低,导致膀胱黏膜急剧充血而引起血尿。

(五)导尿管留置术

1.概念  指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以引流尿液的方法。

2.目的

(1)用于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能准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以观察病情变化。

(2)盆腔内器官手术前留置导尿管,引流出尿液,以保持膀胱空虚,可避免术中误伤。

(3)某些患泌尿系统疾病的病人,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可便于引流及冲洗,还可减轻手术切口的张力,促进伤口的愈合。

(4)对于截瘫、昏迷、会阴部有伤口的病人,留置导尿管可引流尿液,以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对尿失禁病人还可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

3.操作方法

(1)同导尿术。

(2)胶布固定法:导尿前剃去阴毛,以便用胶布固定导尿管。导尿后脱下手套,移去洞巾,用胶布固定导尿管。

1)女性:用宽4cm、长12cm的胶布,将完整的上1/3部分贴于阴阜上,将下2/3部分剪成三条,中间一条螺旋贴于导尿管上,其余两条分别交叉贴在对侧大阴唇和大腿根部。

2)男性:准备单翼蝶形胶布2块,粘贴于阴茎两侧,再用细长胶布作半环形固定蝶形胶布,开口处向上。在距离尿道1cm处用胶布将折叠的两条蝶形胶布环形固定于导尿管上。

(3)气囊固定法:使用双腔气囊导尿管时,插入导尿管后,见尿再插入5~7cm。再根据导尿管上注明的气囊容积,向气囊内注入0.9%无菌氯化钠注射液5~10ml,轻拉导尿管有阻力感,可证实导尿管已经固定。

(4)固定后,将导尿管末端与无菌集尿袋相连。将引流管留出足够翻身的长度后,用别针固定在床单上,以防因翻身牵拉不慎将导尿管拉出。

(5)将集尿袋妥善固定于低于膀胱的高度,开放导尿管引流尿液。

(6)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7)洗手,记录。

4.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留置导尿术的目的、重要性及护理方法,使其能主动配合护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应妥善放置,避免受压、扭曲、堵塞等导致引流不畅。

(3)防止逆行感染

1)保持尿道口清洁:女病人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病人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尿道口、阴茎头及包皮,每日1~2次。

2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及时排空,并记录尿量。

3)一般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硅胶导尿管可酌情适当延长更换时问。

4)病人离床活动时,引流管和集尿袋应安置妥当,不可高于耻骨联合.以防尿液逆流。

5)如病情允许,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勤更换卧位,通过增加尿量,达到自然冲洗尿道的目的。

(4)注意倾听病人的诉说,并经常观察尿液,每周查一次尿常规。若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或出现结晶,应及时进行膀胱冲洗。

(5)训练膀胱功能:常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来阻断引流,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一般每3~4小时开放一次。

二、排便的护理

(一)粪便的评估

1.正常粪便的观察

(1)量与次数: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3次,平均每次的量为150~200g。

(2)性状:正常人粪便为成形软便。

(3)颜色:正常成人的粪便呈黄褐色或棕黄色,婴儿的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

(4)气味:粪便的气味是由于蛋白质食物被细菌分解发酵而产生的,与食物种类有关。

(5)混合物:正常粪便主要为食物残渣,并含有极少量混匀的黏液。

2.异常粪便的观察

(1)次数:成人排便超过每日3次,或每周少于3次,应视为排便异常。

(2)性状:当消化不良或急性肠炎时,排便次数可增多,且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秘时,粪便干结、坚硬,呈栗子样。直肠、肛门狭窄时,粪便呈扁条形或带状。

(3)颜色:当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呈漆黑光亮的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时呈暗红色便;胆道完全阻塞时呈陶土色便;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时,可呈果酱样便;粪便表面有鲜血或排便后有鲜血滴出,多见于肛裂或痔疮出血的病人。

(4)气味:消化不良的病人,粪便呈酸臭味;上消化道出血的柏油样便呈腥臭味;直肠溃疡或肠癌者,粪便呈腐臭味。

(5)混合物:粪便中混有大量的黏液常见于肠道炎症;伴有脓血者常见于痢疾和直肠癌等;肠道寄生虫感染时,粪便内可见蛔虫、绦虫等。

(二)影响排便的因素

1.年龄  2~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神经肌肉系统发育不全,不能控制排便。老年人因腹部肌肉张力下降,胃肠蠕动减弱,肛门括约肌松弛,使肠道控制能力降低,易发生排便异常。

2.饮食  合理饮食可以建立规则的排便反射。摄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促进肠蠕动,减少水分的重吸收,使粪便柔软利于排出;进食量少、缺乏膳食纤维或食用高蛋白、高糖类的食物,可使排便反射减弱;液体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可导致粪便于硬不易排出。

3.排便习惯 通常个体在排便时间、环境、姿势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习惯,如发生改变,则可影响正常排便。如一般排便的姿势是坐位或蹲位,当病人卧床时.会因不适应用便盆导致排便困难。排便为个人隐私,当病人因排使问题需要护士协助时,会因缺乏隐蔽的环境,导致排便功能异常。另外,每日定时排便有助于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4.活动  适当的活动可维持肌肉的张力,刺激肠蠕动,以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如病人长期卧床,可因缺乏活动导致排便困难。

5.心理因素  情绪紧张、焦虑可增加肠蠕动,易发生腹泻;精神抑郁可因活动减少,导致便秘。

6.治疗因素 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干扰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功能,导致腹泻;缓泻剂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麻醉剂、止痛药物可使病人胃肠蠕动减弱导致便秘。

7.疾病因素 腹部和会阴部伤口疼痛可抑制便意;结肠炎可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神经系统受损可导致大便失禁。

(三)排便异常的护理

1.腹泻

(1)概念: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而不成形,甚至呈水样。腹泻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肠鸣、里急后重等症状。

(2)护理措施

1)祛除病因:停止进食被污染的饮食,对肠道感染的病人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卧床休息:可以减少肠蠕动,减少体力消耗,同时应注意腹部保暖。

3)饮食护理:鼓励病人多饮水,给予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腹泻严重的病人应暂时禁食。

4)防治水、电解质紊乱:按医嘱及时给予止泻剂,并补充电解质,如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等,以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5)皮肤护理:作好肛周皮肤的清洁,减少刺激。每次便后用软纸轻擦肛门,用温水清洗,并在肛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

6)观察病情:应注意观察、记录粪便的性质、颜色及次数,必要时留取标本送验。疑有传染性疾病,应按隔离原则护理病人。

7)心理护理: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合理的安慰和解释,消除焦虑不安的情绪,并主动关心、帮助病人,协助作好清洁护理,使其身心舒适。

8)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预防和护理腹泻的有关知识,指导病人选择合理的饮食,预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使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大便失禁

(1)概念:指由于肛门括约肌不受意志控制而不自主地排便。

(2)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任何原因造成的大便失禁,病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应理解、尊重病人,热情地提供必要的帮助,以消除病人紧张、羞涩、焦虑、自卑等情绪。

2)皮肤护理: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床上加铺橡胶单和中单或使用尿垫,一经污染立即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在肛门周围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防止发生压疮。

3)重建排便能力:观察病人排便前的表现,了解病人排便的时间、规律,适时给予便盆。对排便无规律的病人,可定时给予便盆试行排便,以帮助建立排便反射。

4)室内环境:定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以除去不良气味,保持空气清新。

5健康教育: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病人摄入足够的液体;教会病人进行肛门括约肌及盆底肌收缩运动锻炼,以利于肛门括约肌恢复控制能力。方法是:病人取坐位、立位或卧位,试作排尿(排便)动作,先慢慢收紧盆底肌肉,再缓缓放松,每次10秒左右,连续10遍,每日5~10次,以病人不感到疲乏为宜。

3.便秘

(1)概念:指排便次数减少,无规律性,粪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常伴有头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缺乏、疲乏无力等症状。

(2)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解释、指导,以稳定病人情绪,消除其紧张心理。

2)提供排便环境: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如排便时,用屏风或拉床帘以遮挡病人,并给病人留有足够的排便时间,使病人安心;对危重病人,在病情平稳时,护士可暂时离去,以免给病人带来窘迫感等;避开查房、治疗及进餐时间,以消除紧张情绪,利于排便。

3)采取适当的姿势: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排便时取坐位或蹲位。能下床的病人可在床边或到厕所排便,且厕所应装置扶手,以便扶撑;如需在床上排便,可酌情将床头抬高,以助排便;如为手术病人,应在术前有计划地训练床上排便。

4)腹部按摩:便秘的病人排便时,腹部可按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顺序作环行按摩,以刺激肠蠕动,增加腹压,使降结肠的内容物向下移动,促进排便。

5)遵医嘱给缓泻剂:如番泻叶、果导片等。

6)采用简易通便剂:使用简易通便剂,以软化粪便,促进排便。常用的有:开塞露、甘油栓等。

7)灌肠:如以上方法无效,可遵医嘱灌肠。

8)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认识到维持正常排便习惯的重要性。

定时排便:帮助病人选择合适时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饮食护理:建立合理食谱,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如摄取粗粮、新鲜水果、蔬菜,多饮水,每日清晨起床后饮一杯温开水。

适当的运动: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不能下床的病人可在床上做运动。

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保持消化功能的正常。

简易通便剂:教会病人及家属使用的方法,但不可长期使用。

(四)灌肠法

灌肠法分为不保留灌肠法和保留灌肠法两种。不保留灌肠法包括: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清洁灌肠。现分述如下:

1.大量不保留灌肠

(1)目的

1)软化和清除粪便,解除便秘及肠胀气。

2)清洁肠道,为某些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

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以减轻中毒。

4)为高热病人降温。

(2)常用灌肠溶液:0.9%氯化钠溶液,0.1%~0.2%肥皂水

(3)灌肠溶液的量及温度:成人每次用量约为500~1000ml,小儿用量约为200~500ml。溶液温度为39~41℃,降温时温度为28~32℃,中暑病人可用4℃的0.9%氯化钠溶液。

(4)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核对病人,作好解释,消除顾虑,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排尿;必要时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病人。

2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以顺应肠道解剖位置,使溶液能借助重力作用顺利流入肠腔。脱裤至膝部,双腿屈膝,臀部移至床边;将橡胶单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垫于臀下,弯盘置臀边。对不能控制排便的病人,取仰卧位,并将便盆垫于臀下。盖好被子。

3)挂灌肠筒于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40~60cm

4)戴手套,润滑肛管前端,连接肛管与灌肠筒,排出管内气体,夹紧橡胶管。

5)左手垫手纸分开病人臀部,显露肛门,嘱病人做排便动作,使肛门括约肌放松,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0cm,固定肛管,松开止血钳,使溶液缓缓流入。

6)观察筒内液面下降情况和病人反应,如溶液流入受阻,可稍转动或挤压肛管。若病人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应适当放低灌肠筒,以减慢流速,并嘱病人张口呼吸,以放松腹部肌肉,减轻腹压。

7)当溶液将流尽时,夹住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轻轻拔出,放入弯盘内,并擦净肛门。

8)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其尽可能保留5~10分钟后排便,使粪便软化。不能下床的病人,给予便盆,将卫生纸、呼叫器放在病人易取处。

9)排便后,及时协助虚弱病人擦净肛门,取出便盆,撤去橡胶单和治疗巾,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开窗通风。

10)观察大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验。

11)清理用物。

12)洗手,在体温单上记录结果。记录的方法是灌肠后排便1次记为1/E,灌肠后未排便记为0/E。

(5)注意事项

1)保护病人自尊,尽可能减少病人的肢体暴露,并防止着凉。

2)根据医嘱及评估结果,准确掌握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液量。伤寒病人灌肠时,溶液量不得超过500ml,压力要低,即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cm;肝性脑病病人禁用肥皂水灌肠,以减少氨的产生和吸收;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水钠潴留的病人,禁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减少钠的吸收。

3)灌肠过程中注意观察病情,若病人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脉速、心慌气急、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4降温灌肠时,应保留30分钟后再排出,排便后隔30分钟再测量体温并记录。

5禁忌证:妊娠、急腹症、严重心血管疾病、消化道出血等病人,禁忌灌肠。

2.小量不保留灌肠  常用于腹部、盆腔手术后,以及保胎孕妇、危重病人、病儿及年老体弱病人等。

(1)目的

1)软化粪便,解除便秘。

2)排除肠道积气,以减轻腹胀。

(2)常用溶液

1“1、2、3”溶液:即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

2)油剂:即甘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

(3)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核对病人,作好解释,取得合作。其余准备工作同大量不保留灌肠。

2)戴手套,润滑肛管前端,用注洗器吸取灌肠溶液,连接肛管,排气后夹紧。

3)左手垫手纸分开病人臀部,显露肛门,嘱病人做排便动作,使肛门括约肌放松。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直肠7~1Ocm,固定肛管,松开止血钳,缓缓注入溶液,反复吸液、注液,直至溶液全部注入。

4)最后注入5~1Oml温开水,完毕,将肛管末端抬高,使之全部流入,然后反折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内,并擦净肛门。

5)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其尽可能保留10~20分钟后排便,必要时协助病人。

6)观察大便性状,必要时留取标本送检。

7)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开窗通风,清理用物。

8)洗手,记录。

(4)注意事项

1)每次抽吸灌肠液时,应反折肛管,以防空气进入肠道,造成腹胀。

2)注入灌肠液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宜低,如为小容量灌肠筒,筒内液面距肛门的距离应低于30cm。

3.清洁灌肠 是反复多次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的方法。

(1)目的:彻底清除滞留在结肠内的粪便,为直肠、结肠X线摄片检查和手术前作肠道准备。

(2)常用溶液:0.1%~0.2%肥皂液,0.9%氯化钠溶液

(3)操作方法:同大量不保留灌肠,第一次用肥皂液灌肠,进行排便,然后用0.9%氯化钠溶液灌肠多次,直至排出的液体清洁无粪块为止。

(4)注意事项:灌肠时压力要低;每次灌肠后让病人休息片刻。禁忌用清水反复灌洗,以防水、电解质紊乱。

4.保留灌肠 是自肛门灌入药物,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1)目的:常用于镇静、催眠、治疗肠道内感染等。

(2)常用溶液:遵医嘱准备药物种类及剂量,一般药量不超过200ml。温度为39~41℃。

1)镇静、催眠:用10%水合氯醛,剂量遵医嘱。

2)治疗肠道内感染:用2%小檗碱、0.5%~1%新霉素及其他抗生素等,剂量遵医嘱。

(3)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必要时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病人。

2)协助病人排便、排尿,以减轻腹压、清洁肠道,便于药物保留及吸收。

3根据病情安置不同卧位,如慢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采用左侧卧位为宜;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采取右侧卧位,以提高治疗效果。

4)协助病人脱裤至膝部,双腿屈膝,臀部移至床边,用小垫枕将臀部抬高1Ocm,以利于药液保留。将橡胶单和治疗巾或一次性尿布垫于臀下,弯盘置臀边。

5)戴手套,润滑肛管前端,用注洗器吸取灌肠溶液,连接肛管,排气后夹紧。

6)左手垫手纸分开病人臀部,显露肛门,嘱病人做排便动作,使肛门括约肌放松,右手持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0~15cm,固定肛管,松开止血钳,缓缓注入药液。反复吸液、注液,直至药液全部注入。

7)最后注入5~1Oml温开水,完毕,将肛管末端抬高,使之全部流入,然后反折肛管,轻轻拔出,放于弯盘内,并擦净肛门。

8)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其尽可能保留1小时以上,使药物充分吸收。

9)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开窗通风,清理用物。

10)观察病人反应,洗手,记录。

(4)注意事项

1)灌肠前了解目的及病变部位,以便确定适当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

2)为提高疗效,保留灌肠在晚间睡眠前灌入为宜。灌肠前先嘱病人排便、排尿,并选择较细的肛管,插入要深,液量要少,压力要低,以便于有效保留药液,使肠黏膜充分吸收。

3对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及大便失禁的病人,均不宜作保留灌肠。

(五)排气护理

1.肠胀气病人的护理

(1)概念:指肠道内积聚过量气体而不能排出。病人腹部膨隆,常伴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

(2)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向病人解释出现肠胀气的原因、治疗及护理方法,以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2)调整饮食习惯:指导病人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注意饮食合理,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勿食用产气食物或饮料,如豆类、糖、油炸类食物及碳酸饮料。

3)适当活动:鼓励病人进行适当活动,如协助病人下床活动,卧床病人经常更换卧位等。

4)按摩:可作腹部按摩或进行腹部热敷。

5)必要时进行肛管排气。

2.肛管排气法

(1)概念:将肛管由肛门插入直肠,排除肠腔内积气的方法

(2)目的:排除肠腔内积气,以减轻腹胀。

(3)操作方法

1)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边,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必要时关闭门窗,用屏风遮挡病人。

2)协助病人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并移至床边。

3)将玻璃瓶系于床边,橡胶管一端插入液面以下,另一端与肛管连接。

4润滑肛管前端后轻插入直肠15~18cm,用胶布交叉固定肛管于臀部,将橡胶管留出足够长度,并固定在床单上,以方便病人翻身。

5)观察排气情况,如有气体排出,可见瓶中有气泡逸出;如排气不畅,可帮助病人转换体位、按摩腹部,以助气体排出。

6)拔管后,清洁肛门,安置病人。

7)整理床单位,开窗通风,清理用物。

8)观察病人反应,洗手,记录。

(4)注意事项:保留肛管一般不超过20分钟,因为长时间留置肛管,会降低肛门括约肌的反应,甚至导致括约肌永久性松弛;必要时可间隔2~3小时,再重复插管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