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
一、给药的基本知识
(一)药物的领取和保管
1.药物的领取
(1)病区设有药柜,应备有一定数目的常用药物,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消耗,定期到药房领取补充。
(2)剧毒药和麻醉药,病区也备有固定数目,应凭医生处方和空安瓿领取补充。
(3)病人日常口服药,一般根据医嘱由中心药房负责核对、配药,病区护士负责领取,经再次核对后发药。
2.药物的保管
(1)药柜应放在通风、干燥、光线充足但避免阳光直射处;药柜应由专人负责保管,并保持整洁。
(2)各种药品按内服、外用、注射、剧毒等分类放置,并按有效期先后顺序排列,先领先用,以免失效。剧毒药和麻醉药,应加锁保管,专人负责,专本登记,班班交接。
(3)药瓶应有明显标签,标签颜色应根据药物种类进行选择,一般内服药用蓝色边,外用药用红色边,剧毒药用黑色边的标签。标签应注明中英文药名、剂量或浓度。要求字迹清晰,标签完好。
(4)药品质量应定期检查,如发现药品有混浊、沉淀、变色、潮解、变性、异味等现象,或超过有效期,均不能使用。
(5)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妥善保存。
1)容易挥发、潮解、风化的药物:应装密封瓶并盖紧。如乙醇、糖衣片、酵母片等。
2)容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装在深色密盖瓶中,或放在有黑纸遮盖的纸盒中,并置于阴凉处。如盐酸肾上腺素、维生素C、氨茶碱等。
3)易燃、易爆的药物:应单独存放,并密闭置于阴凉处,同时远离明火,以防意外。如乙醚、乙醇、环氧乙烷等。
4)易被热破坏的药物:应按要求冷藏在2~10℃的冰箱内,或置于阴凉干燥处(约20℃)。 如各种疫苗、抗毒血清、白蛋白、青霉素皮试液等。
5)病人个人专用的特种药物,应注明床号、姓名,并单独存放。
(二)药物治疗原则
1.应根据医嘱给药 护士必须严格遵医嘱给药,但也不可盲目执行;对有疑问的医嘱,应确认无误方可给药;发现给药错误,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三查七对”。
1)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查“七对”内容)。
2)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
(2)严格检查药物质量,以保证药物不变质,并在有效期内。
3.正确实施给药
(1)及时用药,做到准确,即准确的药名、给药浓度、给药剂量、给药方法、给药时间及准确的病人。
(2)药物备好后,应及时分发使用,以避免放置过久造成药效降低或污染。
(3)对易引起过敏的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按需做药物过敏试验.并加强观察。
4.密切观察 用药后应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
5.作好用药指导 给药前护士应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护士应以轻柔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熟练的技术,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消除其怀疑、恐惧及痛苦心理。同时,指导病人用药的基本知识,以提高病人正确用药的能力。
(三)给药的途径
给药的途径是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治疗需要而决定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吸入、舌下含化、外敷、直肠给药、注射(皮内、皮下、肌内、静脉注射)等。
(四)给药的次数和时间
给药的次数和时间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和人体的生理节奏,以维持血液中有效的血药浓度,发挥最大药效。临床给药的次数、时间和部位常用外文缩写来描述(表1-2)。
表1-2 医院常用外文缩写及中文译意
外文缩写 |
中文译意 |
外文缩写 |
中文译意 |
qm qn qd bid tid qid qod biw qh ac pc st pm SOS DC |
每晨1次 每晚1次 每日1次 每日2次 每日3次 每日4次 隔日1次 每周2次 每1小时1次 饭前 饭后 立即 需要时(长期) 必要时(限用1次,12小时内有效) 停止 |
q2h q3h q4h q6h am pm 12n 12mn hs P0 ID H IM/im IV/iv ivdrip |
每2小时1次 每3小时1次 每4小时1次 每6小时1次 上午 下午 中午12点 午夜12点 临睡前 口服 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 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 静脉滴注 |
二、口服给药法
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方便,既经济又安全的给药方法。
(一)方法
1.备药
(1)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备齐用物。
(2)核对服药本及小药卡,无误后按床号顺序将小药卡插入发药盘内,放好药杯。
(3)根据服药本上的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按床号顺序,进行配药。
(4)认真检查药物质量,根据药物不同剂型采取相应取药方法。一般先取固体药,再配液体药。一个病人的药配好后,再配另一病人的。
1)固体药:用药匙取,药粉或含化药应用纸包好。
2)液体药:用量杯量取。将药液摇匀,左手持量杯,拇指置于所需刻度,举量杯使所需刻度与视线平行;右手持药瓶,将标签朝手心,缓慢倒入所需药量,倒毕以湿纱布擦净瓶口;将药液倒入药杯。同时服用几种药液时,应分别倒入不同药杯。如更换药液品种,应洗净量杯。
3)药液不足1ml、油剂、按滴计算的药液:应用滴管吸取药液。药杯内应先倒入少量温开水,以免药液附着杯壁,影响剂量准确;滴药时应稍倾斜滴管,以保证药量准确,1ml按15滴计算。
(5)备药完毕,应将药物、小药卡、服药本重新核对一遍,盖上治疗巾。
(6)整理用物。
2.发药
(1)洗手,发药前由两人再根据服药本重新核对一遍,无误后方可发药。
(2)按规定时间,备好温开水,携带发药车、服药本进病室;按床号顺序,送药至床前。
(3)核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方法、时间,作好解释。
(4)协助病人服用药物,确认病人服下后方可离开。
(5)对危重病人,护士应喂服;鼻饲病人应将药物研碎、溶解,再由胃管注入。
(6)再次核对。
3.发药后处理
(1)服药后,收回药杯,先浸泡消毒,再冲洗清洁,消毒备用;盛油剂的药杯,应先用纸擦净再消毒;一次性药杯应集中消毒再按规定处理。清洁药盘及药车。
(2)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二)注意事项
1.发药前应了解病人有关资料,如病人因特殊检查或手术而禁食,或病人不在,不能当时服药,应将药物带回保管,适时再发或进行交班。
2.发药时,如病人提出疑问,应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再耐心解释,协助服药;如更换药物或停药,应及时告知病人。
3.根据药物性能,指导病人合理用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具体要求如下
1)某些对牙齿有腐蚀作用或使牙齿染色的药物:如酸剂、铁剂,服用时应避免与牙齿接触,可由饮水管吸入,服后再漱口。
2)刺激食欲的药物:宜在饭前服,以刺激舌的味觉感受器,使胃液大量分泌,增进食欲。
3)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或助消化药:宜在饭后服用,使药物与食物充分混合,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利于食物的消化。
4)止咳糖浆:对呼吸道黏膜起安抚作用,服后不宜立即饮水。如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用止咳糖浆,以免冲淡药液,使药效降低。
5)磺胺类药物:服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以防因尿少而析出结晶,堵塞肾小管。
6)发汗类药:服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以增强药物疗效。
7)强心苷类药物:服用前,应先测脉率、心率,并注意节律变化。如脉率低于60次/分或节律不齐,则应停止服用,及时与医生联系,酌情处理。
4.发药后,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三、超声雾化吸入疗法
(一)超声雾化吸入法
超声雾化吸入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效果的给药方法。特点: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直径在5μm以下,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可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
1.目的
(1)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帮助祛痰,改善通气功能。常用于气管切开术后、痰液黏稠等。
(2)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以消除炎症,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常用于胸部手术前后、呼吸道感染等。
(3)解除支气管痉挛,使气道通畅,改善通气状况。常用于支气管哮喘等病人。
(4)治疗肺癌,可间歇吸入抗癌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
2.超声雾化吸入器的结构
(1)超声波发生器:通电后可输出高频电能。雾化器面板上有电源开关、雾量调节开关、定时器、指示灯。
(2)水槽和晶体换能器:水槽盛冷蒸馏水;水槽底部有一晶体换能器,可将发生器输出的高频电能转化为超声波声能。
(3)雾化罐和透声膜:雾化罐盛药液;雾化罐的底部为透声膜,声能可透过该膜作用于罐内药液,使产生雾滴喷出。
(4)螺纹管和口含嘴(或面罩):将雾状药液传送到呼吸道。
3.原理 通电后,超声波发生器输出高频电能,水槽底部的晶体换能器将其转化为超声波声能,声能可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作用于雾化罐内的药液,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使药液成为细微的雾滴喷出,通过导管随病人吸气而进入呼吸道。
4.常用药物及其作用
(1)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如庆大霉素等抗生素。
(2)解除支气管痉挛,如氨茶碱、沙丁胺醇等。
(3)稀化痰液,帮助祛痰,如a-糜蛋白酶等。
(4)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如地塞米松等。
5.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
(2)水槽内加冷蒸馏水至浸没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稀释至30~50ml的药液放入雾化罐内,将雾化罐放入水槽,将盖盖紧。
(3)检查并连接雾化器各部件。
(4)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5)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颌下铺治疗巾。
(6)接通电源,先开电源开关,调整定时器,再开雾量调节开关,根据需要调节雾量。
(7)将口含嘴放入病人口中,或将面罩置于口鼻部,指导病人闭口深呼吸,以使药液达呼吸道深部,更好发挥药效。
(8)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
(9)治疗毕,将口含嘴或面罩取下;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以免损坏雾化器。
(10)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倒掉水槽内的水并擦干,雾化罐、口含嘴和螺纹管浸泡消毒1小时,再清洗擦干备用。
(11)观察治疗效果,洗手并记录。
6.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
(2)使用前,先检查雾化器各部件有无松动、脱落等异常情况。
(3)水槽和雾化罐切忌加温水或热水;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水槽内水温超过50℃或水量不足,应先关机,再更换冷蒸馏水;如发现雾化罐内药液过少,影响正常雾化,可增加药量,但不必关机,只需从盖上小孔向内注入即可。
(4)水槽底部的晶体换能器和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薄而质脆,易破碎.操作和清洗过程中,动作应轻,以免损坏。
(5)特殊情况需连续使用雾化器,中间应间歇30分钟。
(二)氧气雾化吸入法
氧气雾化吸入法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随吸气进入呼吸道,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1.目的
(1)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减轻水肿。
(2)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功能。
(3)稀化痰液,促进咳嗽,帮助祛痰。
2.用物
(1)氧气雾化吸入器:常用的氧气雾化吸入器为射流式雾化器,当高速氧气气流通过毛细管时,在管口产生负压,将药液自邻近小管吸出,同时被毛细管口高速的气流撞击,形成细小的雾滴,并随气流喷出。
(2)氧气吸入装置1套,湿化瓶不放水;注射器1支。
(3)常用药物与超声雾化吸入法相同。
3.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
(2)氧气雾化吸入器连接完好,不漏气。抽吸并稀释药液,注入药杯,药量在规定刻度内。
(3)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初次治疗,应教给病人使用方法。
(4)连接氧气装置与雾化器,氧气湿化瓶内不放水,调节氧流量达6~8L/min。
(5)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指导病人手持雾化器,口含嘴放入口中,嘱病人紧闭口唇深吸气,呼气用鼻,使药液充分到达支气管及肺部,更好地发挥药效。如此反复至药液吸完。
(6)吸入完毕,取下雾化器,关闭氧气开关。
(7)协助病人清洁口腔,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8)观察氧气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洗手并记录。
4.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消毒隔离制度。
(2)使用前,先检查雾化器,以确保各部件完好,无松动。
(3)氧气湿化瓶内不放水,以防液体进入雾化器内使药液稀释。
(4)在氧气雾化吸入过程中,应注意安全用氧,严禁接触烟火及易燃品。
四、注射给药法
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液注入体内的方法。
(一)注射原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1)操作环境整洁,符合无菌技术要求。
(2)注射前护士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洁;注射后再次洗手。
(3)无菌注射器的空筒内面、活塞、乳头及针头的针梗、针尖,均应保持无菌。
(4)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并保持无菌。常规消毒法:用棉签蘸2%碘酊,以注射点为中心,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直径应在5cm以上,待碘酊干后用70%乙醇同法脱碘,待干后,方可注射;使用0.5%碘附消毒:用棉签以同法消毒两遍,不需脱碘。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1)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在注射前、中、后均应仔细查对。
(2)仔细检查药物质量,如发现药液有混浊、沉淀、变色、变质,药物已过有效期,以及安瓿有裂痕等现象,则不可应用。
(3)如同时注射几种药物,应注意查对药物有无配伍禁忌。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注射用物应做到一人一套,包括注射器、针头、棉垫、止血带。
(2)所有物品按消毒隔离制度处理,一次性物品按规定进行分类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物的剂量、黏稠度、刺激性的强弱、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选择一次性注射器应型号合适,在有效期内,包装密封好。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痕,不漏气;针头应锐利、无钩、无弯曲;注射器和针头必须衔接紧密。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选择注射部位应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局部皮肤应无损伤、炎症、硬结、瘢痕、皮肤病。长期注射的病人,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6.注射药液应现用现配 注射药液应在规定注射时间前临时抽取,以防药液效价降低或被污染。
7.排尽空气 进针前应排尽注射器内的空气,以防空气进入血管形成栓塞;排气时应注意防止浪费药液。
8.掌握合适的进针角度和深度 根据注射法的不同,掌握正确的进针角度和深度,注意不可把针梗全部刺入注射部位。
9.注药前检查回血 进针后注入药物前,应抽动活塞,检查有无回血。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如有回血,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后重新进针,不可将药液直接注人血管内;静脉注射必须见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
10.减轻病人疼痛的注射技术
(1)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分散注意力,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松弛,便于进针。
(2)注射时做到“两快一慢”,即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且注药速度应均匀。
(3)注射刺激性强的药液,应选择粗长针头,且进针要深。同时注射多种药物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减轻疼痛感。
(二)注射前准备
1.用物准备
(1)注射盘。
(2)注射器和针头:按照注射原则进行选择。
1)注射器的乳头、空筒内壁、活塞应保持无菌。
2)针头的针尖、针梗、针栓内面应保持无菌。
(3)药物:根据医嘱准备药物,常用的有溶液、油剂、混悬液、结晶、粉剂等。
(4)注射本:根据医嘱准备注射本,以便进行“三查七对”。
2.药液抽吸法
(1)自安瓿内抽吸药液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进行查对。
2)轻弹安瓿,使安瓿尖端药液流至体部。
3)用70%乙醇棉签消毒安瓿颈部,用砂轮在其颈部划一锯痕,再次消毒,以拭去细屑;如有蓝色标记,则不需划痕,用70%乙醇棉签消毒一遍即可。
4)折断安瓿。检查并打开一次性注射器。
5)抽吸药液:将针尖斜面向下,伸入安瓿内的液面下,手持活塞柄,抽动活塞进行吸药。
6)排尽空气:将针头垂直向上,示指固定针栓,轻拉活塞使针头中的药液流入注射器内,并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口,然后轻推活塞,驱出气体,注意不要浪费药液。如注射器乳头偏向一侧,应将注射器乳头向上倾斜,使气泡集中于乳头根部,再按上法驱出气泡。
7)吸毕,给针头套上安瓿或针头帽。
8)再次核对,置于无菌盘内备用。
(2)自密封瓶内抽吸药液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进行查对。
2)除去铝盖中心部分,常规消毒瓶塞,待干。
3)检查并打开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器内抽吸与药液等量的空气,并注入瓶内,以增加瓶内压力,避免形成负压,利于吸药。
4)倒转药瓶和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在液面下,抽吸药液至所需药量,以示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
5)同法排尽空气,给针头套上药瓶或针头帽,再次核对,置于无菌盘内备用。
(3)吸取结晶、粉剂、油剂、混悬剂等注射剂法
1)吸取结晶、粉剂:先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或注射用水,或专用溶媒)将药充分溶解,然后再吸取。
2)吸取黏稠油剂:可先稍加温或用双手对搓药瓶(易被热破坏者除外),然后再用较粗针头抽吸药液。
3)吸取混悬液:应先摇匀后,立即吸取,并选用稍粗针头抽吸注射。
(三)各种注射法
1.皮内注射法(ID) 是将少量无菌药液注入表皮和真皮之间的方法。
(1)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
2)用于预防接种。
3)是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2)部位
1)药物过敏试验:取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于注射,且皮肤颜色较淡,易于判断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常选择上臂三角肌下缘。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选在需要局部麻醉的部位。
(3)用物: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按医嘱备药液、注射卡;作药物过敏试验,应另备0.1%盐酸肾上腺素和2ml注射器。
(4)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如作药物过敏试验,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2)按医嘱查对药物,检查并取出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排气,放无菌盘备用。
3)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再次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4)选择注射部位,用70%乙醇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再次查对,检查排尽空气。
5)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并用示指固定针栓,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角刺入皮内。
6)待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内后,将注射器放平,注入0.1ml药液,药量应准确,使局部隆起形成半球状的皮丘,并可见皮肤变白,毛孔显露。
7)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勿用棉签按压。
8)再次查对,交代注意事项,嘱病人切勿揉擦局部,不要离开病室,20分钟后观察结果,如有不适立即告知护士。
9)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1O)洗手,记录。
(5)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原则。
2)作药物过敏试验前,应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备0.1%盐酸肾上腺素;如对所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做皮试,应与医生联系,并做好标记。
3)消毒皮肤忌用碘酊,以免影响结果判断。
4)拔针后切勿按揉局部,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5)如需做对照试验,应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9%氯化钠溶液0.1ml,20分钟后,观察对照反应。
2.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少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目的
1)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而需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药效时采用。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用药。
(2)部位:常用的有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后背、大腿前侧及外侧。
(3)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查对药物,检查并取出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排气,放无菌盘备用。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选择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4)再次查对,检查排尽空气。
5)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并与皮肤呈30°~40°角,迅速刺入针梗的1/2~2/3。
6)放开绷皮的左手,抽吸无回血,即可缓慢推注药液。
7)注射完毕,用无菌干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
8)再次查对,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4)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原则。
2)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应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剂量准确。
3)进针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如病人过瘦可捏起局部皮肤,并适当减小进针角度。
4)如病人需长期进行皮下注射,应建立注射部位的使用计划,经常更换,轮流注射,以利药物的吸收。
3.肌内注射法(IM/im) 是将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1)目的: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且要求迅速产生疗效者。
(2)部位:应选择肌肉丰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包括十字法和连线法。①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再从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②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即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此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定位方法有两种:①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使示指、中指与骼嵴构成一个三角形,其示指和中指构成的内角,即为注射部位;②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为注射部位(以病人自己的手指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注射部位范围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定位方法: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Ocm,髋关节下1Ocm处,约7.5cm宽的范围为注射部位。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处。该处方便注射,但肌肉分布较薄,适宜作小剂量注射。
(3)体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肌肉放松,减轻痛苦及不适,常取的体位包括:
1)侧卧位:要求上腿伸直并放松,下腿稍弯曲。
2)俯卧位:要求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并将头偏向一侧。
3)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和不能自行翻身的病人。
4)坐位:坐椅应稍高,以便于操作,常用于门诊、急诊病人。
(4)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查对药物,检查并取出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排气,放无菌盘备用。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3)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选择注射部位,准确定位,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4)再次查对,检查排尽空气。
5)用左手拇指和示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如握毛笔姿势,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角,迅速刺入肌肉内,深度约为针梗的2/3。
6)松开绷皮的左手,抽吸无回血,即可缓慢推注药液。
7)注射完毕,用无菌干棉签轻按进针处,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
8)再次查对,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5)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2)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进行臀部肌内注射,因其臀部肌肉较薄,可导致肌肉萎缩,或损伤坐骨神经。
3)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避免硬结的发生,必要时可热敷或进行理疗。
4)如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4.静脉注射法(IV/iv) 是自静脉注入无菌药液的方法。
(1)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时,需迅速产生药效,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由静脉注入药物,用于诊断性检查。
3)用于输液或输血。
4)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2)部位:常用的有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腕部、手背、足背、踝部等处的浅静脉。
(3)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查对药物,检查并取出一次性注射器,抽取药液,排气,放无菌盘备用。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3)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并避开关节及静脉瓣,同时以手指探明静脉方向和深浅。
4)在穿刺部位的肢体下垫小垫枕,在穿刺部位的上方约6cm处扎紧止血带,注意止血带的末端应向上。
5)以选定的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常规消毒,待干。
6)嘱病人握拳,以使静脉充盈。
7)再次查对,检查排尽空气。
8)用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右手持注射器,示指固定针栓,使针头斜面向上,并与皮肤呈15°~30°角,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
9)见回血后,证实针头已刺入静脉,可顺静脉方向再进针少许。
10)松开止血带,嘱病人松拳,固定好针头,缓慢注入药液。
11)在推注药液的过程中,应缓慢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在静脉内。
12)注射完毕,用无菌于棉签轻按穿刺点上方处,快速拔针后按压至不出血。
13)再次查对,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4)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2)静脉注射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并避开关节及静脉瓣。如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有计划地由远心端到近心端选择静脉进行注射。
3)静脉推注药液的速度,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和药液的性质严格掌握;在注射过程中。应随时倾听病人的诉说,观察局部及病情变化。若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则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进行注射。
4)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注射前应先抽吸少量0.9%氯化钠溶液,进行静脉穿刺,成功后,注入少量0.9%氯化钠溶液,证实针头确在静脉内,再更换抽有药液的注射器缓慢注液,以防药液外溢,造成组织坏死;在推注药液过程中,应定期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在静脉内。
(5)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1)针头未完全刺入静脉,针尖斜面一半在静脉内,一半在静脉外,抽吸有回血,注药时部分药液溢出至皮下,使局部皮肤隆起,病人有疼痛感。
2)针头刺入较深,针尖斜面一半穿破对侧静脉壁,抽吸可有回血。注药时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病人有疼痛感。如只推注少量药液,局部不一定隆起。
3)针头刺入过深,针尖穿透对侧静脉壁,抽吸无回血。
4)针头刺入过浅,或因松解止血带,致针头未刺入静脉,抽吸无回血。
5.股静脉注射法
(1)目的:常在抢救危重病人时,用于注入药物、加压输液和输血、采集血标本等。
(2)定位方法:在股三角区,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的中点与股动脉相交,股动脉内侧0.5cm处.即为股静脉。
(3)操作方法
1)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查对药物,抽取药液,排气,放无菌盘备用。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病人,作好解释,以取得合作。
3)协助病人取仰卧位,下肢伸直略外展外旋,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待干。
4)再次查对,检查排尽空气。
5)操作者常规消毒左手示指和中指或戴无菌手套.然后在股三角区按定位法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加以固定。
6)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90°或45°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抽动活塞,见暗红色血液,则提示针头已达股静脉。
7)固定针头,根据需要缓慢推注药物。
8)注射完毕,快速拔针后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分钟,以防止出血或形成血肿。
9)再次查对,安置病人,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洗手,记录。
(4)注意事项:股静脉穿刺时,如抽出鲜红色血液,则提示针头刺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再改由另一侧股静脉穿刺。
五、药物过敏试验法
(一)青霉素过敏试验法
青霉素易引起过敏反应,人群中约有5%~6%对青霉素过敏,而且任何年龄、任何给药途径、任何剂型和剂量、任何给药时间,均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各种青霉素制剂前都应先作过敏试验,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用药。
1.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 过敏反应系抗原与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的。青霉素属于半抗原物质,本身不具有抗原性,进入机体后,其降解产物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IgE,IgE固定在某些组织的肥大细胞上和血液中的白细胞表面,使机体呈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受类似的抗原刺激后,即与特异性抗体IgE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细胞破裂,释放组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分别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痉挛、微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腺体分泌增多,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
2.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
(1)使用青霉素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试验前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病人如有青霉素过敏史,应禁止做过敏试验;病人已进行青霉素治疗,如停药3天后再用,或用药中更换药物批号,均应重新作过敏试验,结果阴性方可使用。
(2)青霉素皮试液应现用现配,因青霉素皮试液极不稳定,特别是在常温下易产生降解产物,导致过敏反应。
(3)青霉素过敏试验和注射前均应做好急救的准备工作,备好盐酸肾上腺素和注射器等。
(4)护士应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5)严密观察病人,首次注射后应观察30分钟,以免发生迟缓性过敏反应。同时,注意倾听病人主诉。
(6)皮试结果阳性者禁止使用青霉素,及时报告医生,在体温单、医嘱单、病历、床头卡、门诊病历上醒目地注明,并告知病人及其家属。
3.青霉素过敏试验的方法
(1)皮内试验液(皮试液)的配制
1)青霉素皮试液的标准:每毫升含青霉素200~500U。
2)青霉素皮试液的具体配制方法:以一瓶80万U青霉素为例,加入0.9%氯化钠溶液
4ml,则每毫升含20万U。
取上液0.1ml,加0.9%氯化钠溶液至1ml,则每毫升含2万U。
取上液0.1ml,加0.9%氯化钠溶液至1ml,则每毫升含2000U。
取上液0.1ml,加0.9%氯化钠溶液至1ml,则每毫升含200U,即成青霉素皮试液。
3)注意事项:配制青霉素皮试液须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每次配制皮试液时,均应将溶液混匀;配制方法应正确,剂量应准确。
(2)试验方法:对无过敏史的病人,按皮内注射的方法在前臂掌侧下段注射青霉素皮试液0.1ml(含青霉素20~50U),20分钟后观察、判断,并正确记录皮试结果。
(3)试验结果的判断
①阴性:皮丘大小无改变,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无不适表现;
②阳性:局部出现皮丘隆起、红晕硬块,直径大于1cm或周围有伪足、局部有痒感,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4.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1)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可发生在做青霉素过敏试验过程中,或注射青霉素后,一般在数秒或数分钟内呈闪电式发生,也有的在半小时后出现,极少数病人发生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
1)呼吸道阻塞症状:由于喉头水肿、肺水肿,病人感觉胸闷,出现气急、发绀,喉头堵塞伴濒危感。
2)循环衰竭症状:由于周围血管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弱、血压下降等。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脑组织缺氧,病人出现头晕、眼花、面部及四肢麻木、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
4)皮肤过敏症状:病人出现瘙痒、荨麻疹及其他皮疹。
(2)血清病型反应:一般于用药后7~12天发生,临床表现和血清病相似,病人有发热、皮肤瘙痒、荨麻疹、腹痛、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3)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
1)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荨麻疹)、皮炎,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
2)呼吸道过敏反应:可引起哮喘或诱发原有的哮喘发作。
3)消化系统过敏反应:可引起过敏性紫癜,主要症状是腹痛和便血。上述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常最早出现的是呼吸道症状或皮肤瘙痒,故必须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
5.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1)立即停药,就地抢救,使病人平卧,注意保暖,同时报告医生。
(2)首选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按医嘱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成人剂量为0.5~1ml,患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此药可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排出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
(3)立即给予氧气吸入,以纠正缺氧,改善呼吸;如呼吸受抑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按医嘱应用呼吸兴奋剂,可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如出现喉头水肿影响呼吸,应立即配合医生准备气管插管或施行气管切开术。
(4)根据医嘱给药
1)给予地塞米松5~1O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的松2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此药为抗过敏药物,可迅速缓解症状;
2)根据病情给予升压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等;
3)给予纠正酸中毒和抗组胺类药物。
(5)病人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病人。
(6)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做好病情动态的详细护理记录。注意病人未脱离危险期,不宜搬动。
(二)其他药物过敏试验法
1.链霉素过敏试验法 链霉素可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而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但病死率较青霉素高,故应引起重视,使用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并加强观察。
(1)链霉素皮试液的配制
1)链霉素皮试液的标准:每毫升含链霉素2500U。
2)链霉素皮斌液的具体配制方法:以一瓶链霉素(1g,100万U)为例,加0.9%氯化钠溶液3.5ml溶解为4ml,则每毫升含25万U。
取上液0.1ml,加0.9%氯化钠溶液至1ml,则每毫升含2.5万U。
取上液0.1ml,加0.9%氯化钠溶液至1ml,则每毫升含2500U,即成链霉素皮试液。
(2)试验方法:对无过敏史的病人。按皮内注射的方法在前臂掌侧下段注射链霉素皮试液0.1ml(含链霉素250U),20分钟后进行观察,试验结果的判断方法同青霉素过敏试验,并正确记录皮试结果。
(3)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1)链霉素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同青霉素过敏反应,但较少见。
2)常伴有毒性反应,表现为全身麻木、肌肉无力、抽搐、眩晕、耳鸣、耳聋等。
(4)过敏反应的处理:链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方法与青霉素大致相同,同时,可静脉缓慢推注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Oml,以使钙离子与链霉素络合而减轻中毒症状。
2.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法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马的免疫血清,对人体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曾用过破伤风抗毒素间隔超过1周者,如再使用,应重作过敏试验。
(1)皮试液的配制
1)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的标准:每毫升含破伤风抗毒素150IU。
2)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的具体配制方法:以一支破伤风抗毒素(1ml,1500IU)为例,取出0.1ml药液,加0.9%氯化钠溶液稀释到1ml,则每毫升含150IU,即成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
(2)试验方法:按皮内注射的方法在前臂掌侧下段注射TAT皮试液0.1ml(含破伤风抗毒素15IU),20分钟后进行观察、判断,并正确记录皮试结果。
(3)试验结果的判断及处理:①阴性:局部无红肿,全身无反应;②阳性:局部皮丘红肿、硬结,直径大于1.5cm,红晕直径超过4cm,有时出现伪足、有痒感。全身过敏反应、血清病型反应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相同。
当试验结果不能肯定时,应作对照试验;如试验结果确定为阴性,应将余液0.9ml作肌内注射;如试验结果证实为阳性,通常采用脱敏注射法。
(4)脱敏注射法:脱敏注射法是给过敏试验阳性者分多次少剂量注射药液,以达到脱敏目的的方法。由于破伤风抗毒素的特异性,没有可替代的药物,故对试验结果为阳性的病人,在一定时间内,用少量抗原多次消耗体内的抗体,使之全部消耗掉,最终将全部药液注射后,病人不产生过敏反应。具体方法为:分4次,小剂量并逐渐增加,每隔20分钟肌内注射1次,每次注射后均应密切观察(表1-3)。
表1-3 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法
次数 |
TAT(ml) |
加0.9%氯化钠溶液(ml) |
注射法 |
1 |
0.1 |
0.9 |
肌内注射 |
2 |
0.2 |
0.8 |
肌内注射 |
3 |
0.3 |
0.7 |
肌内注射 |
4 |
余量 |
稀释至1ml |
肌内注射 |
在脱敏注射过程中,如发现病人有全身反应,如面色苍白、气促、发绀、荨麻疹等,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通知医生,迅速处理。如反应轻微,可待反应消退后,酌情将每次注射的剂量减少,同时增加注射次数,以顺利注入所需的全部药液。
3.普鲁卡因过敏试验法 普鲁卡因属于局部麻醉药,极少数病人用药后可发生过敏反应,故首次使用普鲁卡因前,应作药物过敏试验。
(1)皮试液的配制
1)普鲁卡因皮试液的标准:以0.25%普鲁卡因为标准,即每毫升含普鲁卡因2.5mg。
2)普鲁卡因皮试液的具体配制方法:以一支1%普鲁卡因(1ml,1Omg)为例,取出0.25ml药液,加0.9%氯化钠溶液稀释到1ml,则每毫升含2.5mg,即成普鲁卡因皮试液。
(2)试验方法 按皮内注射的方法在前臂掌侧下段注射普鲁卡因皮试液0.1ml(含普鲁卡因0.25mg),20分钟后进行观察、判断,并正确记录皮试结果。
(3)试验结果的判断及过敏反应的处理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相同。
4.细胞色素C过敏试验法 细胞色素C是一种辅酶,可引起过敏反应,在用药前应先作过敏试验。
(1)皮试液的配制
1)细胞色素C皮试液的标准:每毫升含细胞色素C 0.75mg。
2)细胞色素C皮试液的具体配制方法:以一支2ml细胞色素C(含15mg)为例,取出0.1ml药液,加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ml,则每毫升含0.75mg,即成细胞色素C皮试液。
(2)试验方法
1)皮内试验:按皮内注射的方法在前臂掌侧下段注射细胞色素C皮试液0.1ml(含细胞色素C 0.075mg),20分钟后进行观察、判断,并正确记录皮试结果。
2)划痕试验:取细胞色素C原液(每毫升含7.5mg),在前臂掌侧下段皮肤上滴1滴,并用无菌针头在表皮划痕两道,长约0.5cm,深度以微量渗血为宜;20分钟后观察、判断,并正确记录试验结果。
(3)试验结果判断:局部发红,直径大于1cm,有丘疹者为阳性。
5.碘过敏试验法 临床上常用碘化物造影剂作肾脏、膀胱、胆囊、支气管、心血管、脑血管造影,在造影前1~2天应先作过敏试验,结果阴性者,方可作碘造影检查。
(1)试验方法
1)口服法:口服5%~10%碘化钾5ml,每日3次,共3天,然后观察、判断,并正确记录试验结果。
2)皮内注射法:按皮内注射的方法在前臂掌侧下段注射碘造影剂0.1ml,20分钟后进行观察,判断,并正确记录试验结果。
3)静脉注射法:按静脉注射的方法,在静脉内缓慢推注碘造影剂1ml(30%泛影葡胺),5~10分钟后观察、判断,并正确记录试验结果。
(2)注意事项
1)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应先进行皮内试验,结果阴性,再作静脉注射试验,结果也为阴性,方可进行碘剂造影。
2)少数病人虽然过敏试验阴性,但注射碘造影剂时仍可发生过敏反应,因此造影时必须备急救药品,过敏反应的处理同青霉素过敏。
(3)试验结果的判断
1)口服法:阴性:无任何症状;阳性:出现口麻、眩晕、心慌、流泪、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
2)皮内注射法:阴性:局部无反应;阳性:局部有红肿、硬块,直径超过1cm。
3)静脉注射法:阴性:无任何症状;阳性:出现血压、脉搏、呼吸、面色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