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医学

您的位置:主页 > 医学课程 > 主治历年考点汇总 >

肾内科

2020-01-16     来源:未知         内容标签:肾,内科,第,单元,尿液,检查,变形,红细胞,血尿,

导读:第1单元 尿液检查 1.变形红细胞血尿为肾小球源性,均一形态正常红细胞血尿为非肾小球源性。 2.对鉴别是否肾小球源性血尿最有意义的是变形红细胞血尿。 3.出血量超过1ml/L为肉眼

第1单元 尿液检查
1.变形红细胞血尿为肾小球源性,均一形态正常红细胞血尿为非肾小球源性。
2.对鉴别是否肾小球源性血尿最有意义的是变形红细胞血尿。
3.出血量超过1ml/L为肉眼血尿。初段血尿提示前尿道病变,终末血尿提示膀胱三角区、后尿道、精囊、前列腺病变,全程血尿提示膀胱、输尿管及肾脏的疾病。
4.血尿描述正确的是尿沉渣高倍镜下视野红细胞>3个。
5.健康成人24h尿中排出蛋白总量为100~150mg。
6.成人尿蛋白量超过150mg/d称为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常见。
7.区别血尿与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做尿沉渣镜检。
8.选择性蛋白尿的特点是仅有白蛋白滤过增多。
9.选择性蛋白尿的特点是以白蛋白为主。
10.正常尿中可偶见透明管型。
11.鉴别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最有意义的是尿中白细胞管型。
12.尿中发现大量透明管型时,提示病变在肾小管和肾小球。
13.肾脏疾病中出现血尿最常见的原因是肾小球肾炎。
14.粗大上皮细胞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第2单元 肾小球疾病
概述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发病机制,多数是免疫介导性炎症所致。
2.始发的免疫反应需要引起炎症反应才能导致肾小球损伤。
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包括轻微病变型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性节段性病变。
4.肾组织活检的绝对禁忌证:明显出血倾向、重度高血压、精神病、不配合或无法配合、孤立肾、小肾。
5.典型病例:若肾活检示肾小球系膜轻度增生,系膜区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最可能的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
1.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2.多见于链球菌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多见于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多为脓疱疮)引起。
3.急性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水肿、血尿、少尿、高血压。
4.急性肾小球肾炎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相似之处为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
5.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必有的临床表现是镜下血尿。
6.水肿特点为晨起眼睑水肿或伴有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7.治疗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原则。急性肾衰竭患者应予透析。
8.典型病例一:男性,32岁。咽痛、咳嗽、发热,2周后发现尿色红,眼睑水肿,尿量1000ml/24h。体检:全身皮肤未见皮疹,血压150/100mmHg。化验:尿蛋白++,红细胞50~60/HP,血白蛋白32g/L,血肌酐123μmol/L。上述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9.典型病例二:男性,14岁,上感后2周出现肉眼血尿,血压150/95mmHg,临床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控制血压应首选利尿药。
10.典型病例三:男性,16岁,感冒1周后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查体:血压150/90mmHg,颜面及双下肢轻度水肿。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血肌酐176μmol/L,补体C轻度下降。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宜用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钙离子拮抗药。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临床以急进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特征。
2.本病病理改变特征为新月体性肾炎。
3.诊断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最有价值的指标是50%以上肾小球囊内有大新月体形成。
4.熟练掌握原发性急进性肾炎的3种类型及相关抗体。
5.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Ⅰ型患者血浓度常升高的抗体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6.急进性肾小球肾炎Ⅲ型的肾病最常出现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
7.免疫复合物型患者常有前驱上呼吸道感染史。
8.梗阻性肾病,常突发或急骤出现无尿,但无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
9.血浆置换是Ⅰ型RPGN的首选治疗方法。
10.属于激素冲击治疗的适应证是新月体性肾炎。
11.典型病例一:男性,26岁。急起血尿、少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急剧恶化。B超示双肾增大,肾活检可见70%肾小球的肾小囊中有大新月体形成。最可能的诊断是急进性肾炎。
12.典型病例二:男,21岁,感冒后7d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尿少。查体:血压160/100mmHg,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血肌酐135μmol/L。2周后少尿,BUN 29mmol/L,血肌酐620μmol/L,最可能的诊断是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3.典型病例三:男性,65岁,因乏力、低热、咯血、蛋白尿住院,后出现进行性少尿,做肾活检,结果为细胞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血清ANCA(+),首选的治疗是甲泼尼龙冲击。
慢性肾小球肾炎
1.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不同程度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基本临床表现。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2.慢性肾盂肾炎主要辅助检查项目应是静脉肾盂造影。
3.判断是否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应首选的检查是肾穿刺。
4.Alport综合征常起病于10岁之前,且有阳性家族史。
5.治疗目标为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防治严重并发症。
6.治疗上应予低蛋白低磷饮食。控制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7.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当蛋白尿>1g/d时,血压控制的理想水平是125/75mmHg以下。
8.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原因为水、钠潴留的高血压治疗可首选呋塞米。
9.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引起高血钾的药物是ACE抑制药类。
10.典型病例一:男,36岁,间歇性水肿12余年,伴恶心、呕吐1周。查血红蛋白80g/L,血压155/110mmHg,尿蛋白++,颗粒管型2~3个/HP,尿比重1.010~1.012。可能的诊断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11.典型病例二:男,38岁,间歇性水肿10余年,伴恶心、呕吐1周。血压155/110mmHg。血常规血红蛋白80g/L。尿常规:尿蛋白++,颗粒管型2~3个/HP。血肌酐485μmol/L。原发病的诊断可能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1.肾病综合征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24h尿蛋白>3.5g,血浆白蛋白<30g/L。
2.肾病综合征最基本的表现是尿蛋白定量>3.5g/24h。
3.水肿可晨起自眼睑开始,活动后从下肢开始,以后延及全身。
4.尿检可见红细胞及各种管型。血液中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5.肾病综合征主要辅助检查项目应是肾活检。
6.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关于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特点是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免疫荧光检查阴性;镜下血尿发生率低,一般不出现肉眼血尿;对激素治疗敏感。
7.微小病变型肾病呈典型肾病综合征的表现,90%以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易复发。
8.肾病综合征常见并发症有感染、血栓及栓塞、急性肾衰竭等。膜性肾病最易并发血栓栓塞。
9.老年人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疾病是糖尿病肾病。
10.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则为起始足量、缓慢减药、长期维持。
11.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改善的一组肾脏疾病是微小病变病、狼疮性肾炎、免疫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12.可导致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药物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13.肾病综合征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14.肾病综合征合并肾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药物治疗中作用肯定的是低分子肝素。
15.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药物是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环孢素A、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16.典型病例一:男性,42岁,因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诊断肾病综合征入院。肾穿活检病理为:微小病变型。即予泼尼松60mg/d口服,症状有所控制。治疗3周后,又出现大量蛋白尿,双下肢水肿加重,肾功能减退。此时首先应考虑急性肾衰竭。
17.典型病例二:女性,34岁,已诊断肾病综合征,近3d右下肢痛、凉,右足背动脉搏动触不清,指(趾)皮肤发绀,应首先考虑的合并症是右下肢动脉栓塞。
18.典型病例三:男性,52岁。因肾病综合征入院做肾活检,病理显示膜性肾病。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双侧肾区疼痛,尿量减少,低热,蛋白尿显著增多伴肉眼血尿,下肢水肿加重,肾功能较前稍有减退。B超示双肾大小较前有所增大。此时最可能的原因是肾静脉血栓形成。
19.典型病例四:男性,22岁,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首次治疗,每日用泼尼松60mg,3周后尿蛋白仍为(+++),此时应用原量继续观察。
IgA肾病
1.IgA肾病以血尿为主要表现。
2.IgA肾病描述正确的是免疫病理诊断,是以血尿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3.常见病理类型主要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4.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居多。
5.诊断依靠肾活检标本的免疫病理学检查。
6.典型病例:男性,32岁,反复发作肉眼血尿,感染后加重,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最可能的诊断是IgA肾病。
隐匿性肾炎
1.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单纯性血尿,其性质为肾小球源性。
2.病理改变主要有肾小球轻微病变、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3.典型病例一:女,30岁。确诊肾病综合征,血白蛋白18g/L,近2d感右侧腰部隐痛,尿色偏深,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尿常规:红细胞20~40个/HP,白细胞0~2/HP,B超示双肾、输尿管未见异常。应首先考虑的合并症是隐匿性肾炎。
4.典型病例二:女,26岁。发热、咽痛3d后出现肉眼血尿,1d后肉眼血尿消失,但6周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20~25个/HP,以变形红细胞为主,尿蛋白阴性。查体未见异常,血压130/80mmHg。血肌酐正常,ANA及ANCA均阴性,C正常,父母及哥哥体健。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隐匿性肾小球肾炎。
狼疮性肾炎
1.硬化型(Ⅵ型)为狼疮性肾炎的晚期。
2.病理类型可以转变。
3.狼疮性肾炎的病理以肾小球内细胞增生和浸润、大量免疫复合物沉积、毛细血管襻节段性坏死为基本病变,分5型。其中免疫荧光呈现多种免疫球蛋白沉积的"满堂亮"现象,主要见于Ⅲ~Ⅵ型。
4.熟练掌握狼疮性肾炎活动指标包括病理活动性指标和临床活动指标。
5.多见于青壮年人,女性多见。
6.全身性表现以发热、关节炎及皮肤黏膜损害最常见。
7.血浆置换主要适用于急进性肾炎型狼疮性肾炎。
糖尿病肾病
1.结节型肾小球硬化(Kimmelstiel-Wilson结节)对诊断具有特异性。
2.免疫荧光镜可见IgG在毛细血管基膜呈线样沉积。
3.糖尿病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4.以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5.尿白蛋白排出率(UAE)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线索,也是判断糖尿病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
原发性小血管炎肾损害
1.以小血管壁炎症和(或)纤维素样坏死为病理基础。
2.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是用于诊断部分原发性小血管炎敏感的、特异的血清学指标。
3.肾活检光镜显示肾小球纤维素样坏死或伴新月体形成。
4.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常有发热、乏力和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
5.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对ANCA相关小血管炎有较好疗效。
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1.乙肝相关性肾炎表现为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或单纯性血尿等。
2.乙肝相关性肾炎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膜性肾病和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3.肾切片上找到乙肝病毒抗原为乙肝相关性肾炎最基本条件,缺此不能诊断。
4.过敏性紫癜肾炎属Ⅲ型变态反应,免疫病理以IgA颗粒样弥漫性肾小球沉积为其特征。
5.骨髓瘤肾病理可表现为管型肾病、肾小管坏死、轻链沉积病和肾淀粉样变。
6.Goodpasture综合征(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咯血、贫血及肾小球肾炎,血清抗GBM抗体阳性。典型的表现为免疫病理检查中IgG和C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肺泡毛细血管壁呈线条样沉积。首选治疗为血浆置换。
高血压肾损害
1.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出现蛋白尿前一般已有5年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血压一般>150/100mmHg)。高血压为原发性。
2.有持续性蛋白尿,镜检有形成分少。
3.肾活检见良性肾小动脉硬化。
溶血性和血栓性微血管病
1.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急性期以溶血性贫血、出血及急性肾衰竭为突出表现。
2.HUS确诊需肾活检证实为肾微血管病,微血管栓塞。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最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
4.成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最大区别:有神经系统症状,肾损害较轻。
5.TTP诊断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及神经系统受累的三联征表现,部分还有发热及急性肾衰竭,呈五联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和血浆置换。
6.HUS与TTP鉴别。
Alport综合征与Fabry病
1.Alport综合征,患者以男性居多,常见首发症状为血尿。肾功能常呈慢性、进行性损害。
2.肾组织电镜检查见GBM广泛变厚、劈裂,是Alport综合征肾脏组织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3.Alport综合征最主要的遗传方式是性连锁显性遗传。致病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段(Xq21.3~Xq22)。
4.Fabry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点在X染色体长臂Xq21~Xq24。
5.Fabry病的特征性损害是皮肤角质瘤。神经系统表现为Fabry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主要是发作性痉挛掌痛与四肢蚁爬感。
第3单元 泌尿系感染
急性肾盂肾炎
1.上行性感染是引起急性肾盂肾炎最常见的感染途径。
2.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
3.表现为突然发生一侧或两侧腰痛。
4.急性肾盂肾炎的疗程为2周,热退3d后可改口服药。
5.对鉴别上、下尿路感染最有意义的是尿中白细胞管型。
6.鉴别上、下尿路感染的依据是尿抗体包裹细菌检查。
7.链球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最低菌落计数为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为10万个/ml。
8.克雷伯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最低菌落计数为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为1000个/ml。
9.膀胱穿刺尿培养阳性即有诊断意义。
10.典型病例一:女性,32岁,右腰痛伴发热、尿频、尿急、尿痛3d住院,7年前有类似发病史1次。尿常规示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泌尿系B超及IVP未见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急性肾盂肾炎。
11.典型病例二:女,34岁,寒战、发热、腰痛伴尿频、尿急3d。体温39℃,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两侧肋脊角有叩击痛。尿液检查:蛋白(-),镜检红细胞5~5个/HP,白细胞10~15个/HP,诊断应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12.典型病例三:女,30岁,发热、腰痛、尿频、尿急1个月,近4d全身关节酸痛、尿频、尿急加重。体检:体温39.2℃,白细胞15×10/L,中性粒细胞0.88,尿培养大肠杆菌阳性,诊断为大肠杆菌性尿路感染,应首选头孢曲松,疗程2周。
慢性肾盂肾炎及急性膀胱炎
1.慢性肾盂肾炎以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
2.慢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发生于排尿机制存在结构或功能障碍的患者。
3.诊断慢性肾孟肾炎的可靠依据是静脉肾盂造影,肾盂、肾盏变形或双肾大小不一。
4.慢性肾盂肾炎的易感因素有糖尿病。
5.对诊断慢性肾盂肾炎最有意义的是肾小管功能持续性损害。
6.急性膀胱炎表现为尿急、尿频、排尿时烧灼样痛、排尿困难。致病菌80%以上为大肠埃希菌感染。
7.典型病例一:女,突发膀胱刺激症状伴血尿,无发热及腰痛,应先考虑急性膀胱炎。
8.典型病例二:女,54岁,寒战、发热(最高体温达38.8℃)、全身不适、恶心呕吐3d。体检:血压145/85mmHg,肾区有叩击痛。尿常规:蛋白(++),白细胞满视野,红细胞8~10个/HP。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阳性。查双肾B超、肾功能均无异常。5年来有多次类似发作,近2年来夜尿明显增多。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复发型。
第4单元 间质性肾炎
1.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常见致病药物有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非固醇类抗炎药、利尿药、抗结核药、磺胺类药等。
2.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最常见致病药物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非类固醇类抗炎药。
3.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为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机制。
4.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之一为肾功能不全进展缓慢。
5.马兜铃酸肾病典型的肾病理为广泛小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
第5单元 肾小管性酸中毒
1.肾小管性酸中毒以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晚期损害肾小球导致尿毒症。
2.肾小管性酸中毒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老年人Ⅳ型肾小管性酸中毒特点:高钾性高氯性肾小管性酸中毒。
4.Ⅰ型的诊断NHCl试验或尿二氧化碳分压(U-PCO)试验阳性。
5.治疗上Ⅰ型禁用成酸性盐药物。
第6单元 肾动脉狭窄
1.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病因为大动脉炎。
2.体格检查:血压增高,舒张压高更明显。双上肢收缩压差>10mmHg,下肢比上肢血压高不足20mmHg者。腹、腰背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3.肾动脉造影对肾动脉狭窄具有诊断价值。
第7单元 囊肿性肾病
1.多囊肾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多囊肾的并发症主要有尿路和囊肿感染、肾结石和肾内钙化、囊肿癌变。
3.多囊肾的诊断标准。
4.多囊肾控制高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多囊肾肾衰竭时血透方式是血液透析。
5.多囊肾的病人肾衰竭时较肾小球肾炎的病人肾衰竭时,贫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时间要晚,小剂量(2000~3000U/次,每周1~2次),皮下注射更好,疗效佳,副作用小。
6.典型病例:中年男性,晨练后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其父50岁死于尿毒症,最可能的诊断成人多囊肾,诊断本病的最主要的依据:家族史;胰腺囊肿;血尿等。
第8单元 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不全
1.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和肾后性3类。
2.进行性尿量增多是肾功能开始恢复的一个标志。
3.急性与慢性肾衰竭鉴别的金标准是肾活检。
4.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最常见的血钾、镁、磷、钠、钙代谢异常是高钾、高镁、高磷、低钠、低钙。
5.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结束的标志,是指24h尿量至少增加至400ml。
6.少尿期的治疗应注意防治急性肺水肿、高钾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和并发感染。
7.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少尿期或无尿期,需紧急处理的电解质失调是高钾血症。
8.典型病例一: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患者,心率40/min,应首先采取的治疗措施是血液透析。
9.典型病例二:女性,52岁,因呕吐、腹泻、低热7d,在门诊应用庆大霉素32万U/d,共5d,近日来觉尿量有所减少,700~800ml/d,伴乏力、头晕。实验室检查尿蛋白(+),血红蛋白100g/L,血清钾6.5mmol/L,BUN 33.5mmol/L,血肌酐884μmol/L。该例最可能的诊断是庆大霉素导致急性肾衰竭。最应采取的治疗手段是透析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
1.我国引起慢性肾衰竭的首位病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2.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最常见继发性肾脏病是糖尿病肾病。
3.肾功能不全临床分期及指标。
4.以肾功能进行性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
5.正常肾小球滤过率为80~120ml/min。肌酐清除率降到10ml/min以下时称为尿毒症晚期或终末期。
6.全身或局部感染为最常见的加重诱因。
7.慢性肾衰竭病人最早最常见的症状经常是在消化系统。心力衰竭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最主要死因。
8.慢性肾功能不全周围神经病变中较明显的表现为不宁腿综合征。
9.在慢性肾衰竭时是一种高转运性骨病,主要由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最早见于末端指骨纤维性骨炎。
10.在慢性肾衰竭时是一种低转运性骨病,主要由于活性维生素D不足引起,以脊柱和骨盆表现最早且突出肾性骨软化症。
11.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是指GFR(肾小球滤过率)的范围在25~50ml/min。
12.血磷升高、血钙降低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主要原因。
13.GFR降至20ml/min以下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14.早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最主要的治疗目的是延缓肾功能减退。
15.慢性肾功能不全出现肾性贫血最合适的治疗药物是促红细胞生成素。
16.慢性肾功能不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给予磷结合剂。
17.慢性肾功能不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最主要的原因是维生素D减少。
18.典型慢性肾功能不全时的水、电解质紊乱是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高血磷、高血钾。
19.终末期慢性肾衰竭的最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并发症。
20.尿毒症病人高血压最主要的原因是水、钠潴留。
21.血尿素氮>28.5mmol/L,血肌酐>707μmol/L,有明显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及尿少致水潴留、心力衰竭者均是开始透析治疗的参考指标。
22.蛋白质的摄入应采用优质低量的原则。
23.典型病例一:男,35岁,14年前曾发现蛋白尿,一直未检查和治疗。3周前出现恶心、呕吐。查体:血压190/110mmHg,轻度水肿,血肌酐380μmol/L,B超示双肾缩小。该患者最可能的原发病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24.典型病例二:男,36岁,头痛、头晕2年,2周来加重伴心悸、乏力、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来诊。查体:血压180/110mmHg,皮肤黏膜苍白,血红蛋白60g/L,血小板148×10/L,尿蛋白(+++),尿红细胞3~5个/HP,BUN 38mmol/L,SCr 887μmol/L,CCr 10ml/min,肾脏B超示左肾8.9cm×4.6cm×4.1cm,右肾8.7cm×4.4cm×4.1cm,双肾皮质变薄。该患者最佳的治疗措施是血液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