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青春期健康的特殊问题
青春期(,d01escence)是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阶段,从体格第二次突增生长、第二性征急速发育开始,到骨骺完全融合、身高停止生长、性发育成熟而结束。在此年龄阶段,儿童经历了体格大小、形态、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快速变化。
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发动,随着生长突增,第二性征的出现,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达到性成熟,青春期儿童在生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使个体在形态上差异日益明显,男女儿童发生了各自的特征性变化,最后形成显著的性的区别,从而引起他(她)们对自身及异性的好奇与神秘感。不仅性发育上的异常,如性早熟、青春期延迟等是常见的青春期健康问题,而且,生理上很快成熟进入成人,与心理、行为和社会学方面的发育成熟不相一致,造成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在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些特殊问题。如抑郁症、物质滥用、性传染性疾病、伤害等。青春期问题是全球问题,尽管不同国家、地区的社会背景、文化及生活方式等存在差异,但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应给予充分的认识和注意。
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儿童发育过程的特殊时期。在体格发育、性发育及心理发育等方面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是决定个体体格、体质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认识青春期发育规律,研究青春期的特殊问题,对保证青春期儿童的健康生长、社会稳定和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第一节 心理和行为障碍
由于青春期儿童的身体处于加速发育阶段,而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相对推迟,形成了复杂的青春期心理卫生问题。大多数青少年在青春期发育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方面会经历一些情绪或行为上的困难,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失调(出sturbedpsychosociddeveloplnent),如焦虑、不良习惯等。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暂时现象,只要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便能得到解决,持续时间长,使问题变得复杂、严重,造成心理缺陷,则称为心理或行为障碍。
一、抑 郁 症
情绪与身心健康极为密切,青春期是情绪增长、假想和移情作用增加的时期。青春期的情绪改变是对身体改变、社会角色和各种关系变化而正常发展的一种适应,其特点是反应强度大且易变化,情感变化复杂,容易狂喜、愤怒,也容易极度悲伤和恐惧,情绪来得快,去得迅速。因外界不利环境如家长和老师的忽视、压制和不公平,学习压力和对性发育的困惑等而引起烦恼、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不稳现象并不少见。如果反应异乎寻常的强烈或低落,可以出现持续性的紧张、焦虑、抑郁、内疚、恐慌等状态,抑郁症(d印ress沁n)则是青春期常见的情绪障碍。
抑郁是指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动作和语言减少等。情绪抑郁如果每星期发生3次,每次持续至少3小时或更多者被认为是持续性抑郁。儿科医生的责任是要区分这些变化是正常变化还是需要心理健康干预的障碍。由于较普遍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是罕见的或是自限性的,从而导致大约2/3患有临床抑郁症青少年被漏诊和延误治疗。
在儿童期,抑郁症的患病性别差异不明显,但在青春期,女性是男性的2~3倍。抑郁症的患病率在儿童期为0.4%~2.5%,而在青春期为0.4%~8.3%。青春期的抑郁症终生患病率和成人相似,幅度在15%~20%。青春期的抑郁症常和其它精神障碍性疾病同时发生,最常见的病态性障碍是焦虑、药物滥用、注意力集中缺陷和破坏性行为障碍。
[病因]
严重抑郁症常有遗传的基础,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双生子的研究显示生活在一起的单卵双生子患抑郁症的同病率为76%,不生活在一起的单卵双生子患抑郁症的同病率高达67%。与患严重抑郁症的病人有一级关系的亲属中患严重抑郁症的比例增加3—6倍。
2.环境因素 在对抑郁症患者童年亲子关系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童年期父母关心显著少于正常人,父母管束显著多于正常人。与抑郁症相伴随的父母因素如婚姻的不和谐、父母不称职、父母中一人去世。有人将抑郁的产生归因于个体对现实的失望或知觉的丧失而产生的绝望和无助的感觉,或由于社会技能的不足、学习的绝望、生活的压力、自我控制的问题等。一些症状如低自尊、高自责、绝望和社交技能缺陷是作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还是作为抑郁症的前症仍尚有争议。
[临床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的典型特点为冲动、疲劳、抑郁和自杀的念头。普遍存在学校学习失败,或其它行为障碍,如约一半的抑郁青少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临床表现有:抑郁或易激惹;兴趣下降或抑郁寡欢;体重下降或增加;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动不安或迟缓;疲劳或无力;感到无价值,过多的或不适当的内疚感;思维或归纳能力减弱。当这些症状在2周以上时间内每天发生,不管伴有或不伴有反复死亡的想法和自杀的念头,则应诊断为重症抑郁症。但如果在3个月内在同一应激源作用下出现这些症状,则不能够诊断重症抑郁症,而应考虑是否为调节障碍伴情绪抑郁。
[鉴别诊断]
对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作评价时应除外生理性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缺乏症、慢性感染如单核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播散性红斑狼疮等。物质滥用既可能以抑郁为初始症状又可引起抑郁症状。长期学习障碍导致自尊降低也可表现为抑郁样症状。
[治疗]
作为儿科医生关键在于对病例的早期发现,及时转入心理卫生专科予以家庭干预,及精神药物治疗。
[预后]
对青少年和年轻人的一项调查显示:患严重抑郁症的病人中有1/5以上的人企图自杀,这是抑郁症的最坏结果。未经治疗发作持续7—9个月的严重抑郁症,约有40%病例在2年内复发,70%病例在5年内复发。抑郁症发生越早,病程越严重、复发越多。
二、物质滥用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容易动摇而不稳定的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自我的强烈矛盾,如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幻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对这些矛盾不断调整和适应中,他们或者形成适应环境的个性,对社会环境持稳定的行为,或者由于不能很好适应,由此产生行为问题,常见的如吸烟、饮酒、药物滥用等,以及某些过失行为,如偷窃、拉帮结伙行为等。
物质滥用(substanceabuse)是指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一类有害物质。包括烟、酒、某些药物如镇静药、镇痛药、鸦片类、大麻、可卡因、幻觉剂、有同化作用的激素类药等。由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现代社会复杂性增加及各种药物的广泛可得,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滥用这些物质。物质滥用造成心身损伤,已成为全世界一大公害,其中青少年受害最大。
个体一旦产生依赖性,便会不可自制地、不断地使用,以感受其产生的精神效果和避免断用产生的“戒断症状”。
[流行病学]
对青少年物质滥用调查可能遇到拒绝回答。滥用物质种类的发生率随年龄、性别、地区、种族和地理因素不同而异。据美国学生物质使用调查显示,在高年级中学生中,酒精和香烟是最主要的使用物质,而大麻是最常见使用的违禁品。
武汉市调查2690名青少年中吸烟率为35.8%,男51.48%,女10.98%,开始吸烟年龄在10—14岁。贵州省安顺市的调查发现1993年15~19岁青少年物质滥用的现患率为1.65%,到1996年增加为2.30%,使用的主要毒品是海洛因和大麻。
[病因]
青少年滥用物质是为了达到各种目的,其心理社会学因素有: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
了消遣和体验;尝试“成人”的角色,认为用药可象征着自身的成熟;认为可以提高学习效
率;为了逃避现实,解除烦恼、焦虑,减轻紧张,寻求快乐;为了同伴的认可和接受。
开始常常是模仿同伴或在同伴的纵容下使用。物质滥用更较常见于有抑郁症的青少年以及对行为不良易感的青少年。
青少年物质滥用可能是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因此,在评价一个发现有药物滥用的青少年时,应考虑所用物质的类型、使用的环境(独自1人或群体场所)、次数和时间(经常或周末偶尔)、开始使用前的个性(抑郁或兴奋)以及青少年的一般状态等各种因素,以此帮助判断物质滥用的严重程度。
〔物质滥用种类及危害]
1,酒精酒精的危害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产生欣快、头昏眼花、多语和短期记忆障碍等。血清乙醇水平很高时可以出现呼吸抑制。饮酒最常见的胃肠道并发症是急性腐蚀性胃炎,表现为上腹疼痛、食欲不振、呕吐和大便隐血阳性。长期大量滥用可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青少年每天饮酒数周后即可对酒精产生生理性依赖。
2.烟草 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喉癌、咽癌、口腔癌等多种癌症及呼吸道和胃溃疡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的严重程度与吸烟期限有关,自青春期开始吸烟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则增加。吸烟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可在青春期就出现,如慢性咳嗽和喘鸣等。烟草中产生副作用的主要成分尼古丁刺激神经兴奋,使人产生依赖性。
3.致幻剂 也称拟精神病药,使用此类药物后产生类似精神病病人的表现,如生动的幻觉、片段的妄想及相应情绪、行为的改变。包括大麻、麦角酰二乙胺。另外,青少年中偶尔以吸人挥发性物质作为欣快剂如吸人乙醚、氟利昂、油漆稀料、打火机用的丁烷和汽油等,这些挥发性物质也可引起幻觉。
4.镇静催眠药 包括巴比妥类和苯二氮草类。这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是中枢抑制,临床上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和抗焦虑。由于应用范围甚广,极易形成滥用。
5.兴奋剂 包括可卡因、咖啡因、苯丙胺及利他林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物。临床主要应用于振奋精神,可致欣快感。此类药物反复使用甚易形成心理依赖。此外,合成类固醇药物作为兴奋剂也有滥用现象。
6.鸦片类 鸦片是从罂粟的未成熟果荚划痕处流出的乳白色渗出物干燥制得的。含多种生物碱,包括吗啡、可待因类罂粟碱等。吗啡是鸦片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医疗上主要用于镇静、止痛。吗啡及其衍生物包括海洛因、可待因是当今世界成瘾问题最严重的毒品之一。吗啡样镇痛作用的人工合成镇痛药物,如度冷丁、美沙酮等药物使用也会成瘾。
[预防和治疗]
预防青春期物质滥用的有效方法是加强青春期对抵制滥用物质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和努力对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帮助。
对物质滥用的青少年成功的长期处理方法是,在生理解毒后进行连续的医学随访和提供适宜的社会和心理支持。
第二节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sleep山sorders)是指在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的异常表现。对于青春期儿童,良好的睡眠是其学习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睡眠不足将影响生长发育、认知功能及机体的免疫功能。
一、失 眠 症
失眠症(insomnia)是一种以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并在睡后仍觉疲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据国外报道青少年失眠的患病率在10%~20%。
[病因]
1. 环境因素 环境嘈杂、灯光太亮、居住拥挤等。
2.生理因素 由于青春期神经内分泌分泌模式变化引起睡眠时间的推迟,导致睡眠时相推迟综合征(ddayedsleepphasesyndrome),这种综合征表现为人睡困难和早晨难以觉醒。其它因素有过饥、过饱等。
3.心理和社会因素 青少年的学习任务繁重、情感需求和晚间的社交活动增多,使得就寝延迟。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要求常常得不到同时满足,来自同伴、异性、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达到高峰,而青少年的情感成熟落后于生理功能水平,因此产生的焦虑是青少年失眠的最重要原因。
4.兴奋性物质或药物使用 如饮茶、咖啡,服用中枢兴奋剂等。
5.其他 躯体不适;或某些心理障碍早期的症状如精神分裂症、厌食症、躁狂症等。
[临床表现]
失眠表现可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实(觉醒过多过久)、睡眠表浅(缺乏深睡)、早醒和睡眠不足等。其中以入睡困难、中途觉醒增加(易醒)、早醒最为常见,可表现其中一种或同时存在。
入睡困难指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有以下任何一项为易醒:①全夜超过5分钟的觉醒次数在2次以上;②全夜觉醒时间超过40分钟;③觉醒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10%以上。早醒指睡眠醒起时间较平常正常的醒起时间提前30分钟以上。
失眠按其发生时间长短可分为:①一过性失眠:指偶尔失眠;②短期失眠:指为期2~3周或数月的失眠;③慢性失眠:通常指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经常性失眠。
[诊断]
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每周至少4晚,至少持续3周,超过30分钟,或(和)睡眠效率低于85%。
[治疗]
包括睡眠卫生保健、合理安排睡眠时间、减少酒精和药物的应用、入睡前行为限制治疗、放松疗法、生物反馈和心理治疗等。也可试行“刺激控制”疗法,做法是:把床当作睡眠的专用场所,不在床上从事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只有在有了睡意时才上床,如不能人睡或半夜醒来,即立即起床。无论晚上睡眠如何,早上均按时起床,白天决不上床睡觉。一般不主张使用安眠药,仅在严重失眠时,考虑短期服用苯二氮革类药物。
二、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以睡眠过多及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为特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白天过度睡眠、猝倒、睡眠瘫痪和睡前幻觉。往往在青春期首次出现症状,但也有青春期前发病的病例报道。
本病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困难,影响青少年的认知功能。还由于睡眠中出现强烈幻觉,加大心理压力,出现情绪不稳定如抑郁及易怒、攻击等行为。
和本病病因不明,其发生可能是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IQ床表现]
白天过度睡眠和猝倒是该病的两个最主要症状,部分病人同时出现睡眠瘫痪和睡前幻觉的被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征。
其它症状包括自动症、夜间睡眠紊乱以及记忆和视觉障碍。
[诊断与鉴别诊断]
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应依据详尽的病史,白天过度睡眠和猝倒是诊断本病的临床特征。必要时做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和多导睡眠描记术检查以辅助诊断。
在缺乏猝倒和家族史的病人,应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鉴别,后者也在青春期首次出现症状,表现为夜间多次短暂呼吸暂停发作后的苏醒,这种呼吸暂停是由气道阻塞及白天困倦加重所致。明确诊断需要进一步做有关睡眠的实验室检查。
[治疗]
通常建议采用保守性治疗,兴奋剂用于白天睡眠的治疗,抗抑郁药则用于猝倒。
第三节 饮食障碍
饮食障碍(eatingdisorders)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一组非器质性病变。常见的饮食障碍是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症。
一、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是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长期厌食,早期为主动性节食、厌食,进而缺乏食欲、消瘦、内分泌代谢紊乱。近年来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成为西方国家新的“社会文明病”。据报道在美国16—18岁女性神经性厌食的患病率为1%,女性与男性的比例为10:1。
[病因]
1.饮食因素 饮食紊乱在许多青春期女性中可以见到,通常以单纯减肥的饮食行为开始,但是神经性厌食患者逐渐进入显著的体重下降和消瘦。
2.心理因素 神经性厌食者通常情绪紊乱伴有抑郁。在发病前的心理特征是过分依赖、发育不成熟、孤独。
3.家庭因素 有家庭矛盾、父母过分溺爱或教养方法不当等问题,儿童可表现为敏感、非常任性自负、固执己见、追求时髦等特点。
4.神经内分泌异常 在一些神经性厌食病人中发现有生物源性胺类神经传递介质的异常。
[临床表现]
神经性厌食几乎与每一个器官系统的紊乱都有关系,虽然还不肯定哪些是原发的,哪些是营养不良的后果。
1.心血管系统 常见有心动过缓和体位性低血压。神经性厌食的死亡率大约是10%,通常是由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心律紊乱和恢复期心力衰竭引起。
内分泌系统 女性表现为闭经,男性为性欲减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皮质醇分泌增加,昼夜分泌变化消失。患者可有生长激素分泌增高。TSH正常,T3、T4低,反向性T3升高,推测是机体对营养不良和低碳水化合物摄人造成低基础代谢的一种适应。
3,泌尿系统 脱水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可致血清尿素氮升高。但由于低蛋白摄入,脱水病人也可出现BUN水平正常。
4.血液系统 常有骨髓再生不良,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贫血。少数病人血小板减少。
5.消化系统 便秘在神经性厌食是很常见的动力问题并发症。
6,其他 呕吐,“水负荷”(为达到要求的体重上升目的而大量饮水),或滥用利尿剂或泻剂可致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氯性碱中毒很常见。一些病人可以出现睡眠紊乱。低体温常见。骨密度异常低,但随体重增加而改善。神经性厌食病人皮肤干燥,常见有毳毛。
[诊断]
对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包括:
1.进食量明显低于常人。
2.节食致体重减轻,至少达到下述标准之一:
(1)比原先体重减轻25%以上(减15%以上为可疑病例)
(2)比标准体重低25%以上(低15%以上为可疑病例)
(3)体块指数低于17.5
3,担心发胖,且认为自己太胖。
4,如系女性,常有闭经。
5,厌食和体重减轻并非躯体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所致。
[治疗]
本病尚无系统性治疗方法,大多数治疗方案是结合心理治疗、行为调节和营养康复。对抑郁症同时伴有饮食紊乱的病人应用抗抑郁药似乎有帮助,短期有效率大约是70%。
二、神经性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newosa)是一种无控制的多食、暴食病症。可反复发作,多见于女性儿童和少年,并可同时伴发神经性厌食。本病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发作时有强烈的进食冲动,食量惊人,常常是吃到难受为止。暴食行为可伴有情绪烦躁、人际关系不良。患者因担心暴食使体重增加,故采用各种方法控制,最常见的方法是自行催吐。
[诊断]
1,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或行为,一次可进大量食物。每周至少发作两次,持续至少三个月;
2,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
3,常采用引吐、导泻、增加运动量等方法,以抵消暴食引起的发胖;
4:不是神经系统病变所致的暴食,也非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的暴食。
[治疗]
多数病人需要住院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严重者须强行人院。
第四节 性传播疾病
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s)是由性接触而传播的传染病。常见的性病有淋病、梅毒、尖锐湿疣、沙眼衣原体、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滴虫病、乙型肝炎和艾滋病(HIV)等。有些性病只能通过性行为传播,有的性病还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青春期的行为和生理特点预示着性活跃期的青少年发生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及不良后果。受感染的青少年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表现,许多性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难以觉察,以致被许多人忽视而造成更严重的损害,尤其在女性,难以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自20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近几年来,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速度呈迅速上升趋势。在美国,每年1200万性传播疾病患者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2/3,而全球已有约2800万人感染了HIV,其中成人2550多万,儿童240多万。在这些人中估计已有450万成人和130万儿童死亡。据报道在云南省某地区,46例HIV感染者中,15~19岁占12.88%。
由于性传播疾病可导致成人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损害,如盆腔炎、不孕症、宫外孕及下一代的先天缺陷,因此,应足够重视青少年的性传播疾病。对性活跃期的可疑青少年应当进行有关性病的检查。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途径在于开展健康教育、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
[病因]
1.不洁性行为 任何有不洁性交的青少年都有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感染性传播疾病的高危性行为有:开始性活动的青少年年龄越小,危险性越高;性伴数目多、性活动频繁;避孕套使用率低。
2.物质使用 药物和酒精的使用导致青少年容易发生性交年龄早、多性伴侣及没有保护的性行为。
3.心理和生理因素 青春期性器官的发育成熟出现性冲动,加之青春期的青少年对性好奇、爱尝试、敢冒险的心理,与容易发生性传播疾病有关。而生理因素也使青少年女性容易患生殖器感染。在女性青春期早期宫颈上皮为柱状上皮,并从宫颈延伸到阴道,这使得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容易侵入感染。随着青春期雌激素水平增加引起阴道上皮增厚、角质层和细胞糖原增加,导致阴道pH降低,从而使阴道上皮对某些微生物如淋球菌的穿透的抵抗力大,但对白色念珠菌和滴虫的易感性增加。
4.其它 应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临床表现]
性传播疾病一般以病变表现的部位如尿道炎、附睾炎、阴道炎(外阴炎)、宫颈炎、盆腔炎,或病变的性质如生殖器溃疡、生殖器病变和赘生物为特征。
1.尿道炎 典型表现是有尿道分泌物或排尿困难,或两者都有,而尿急、尿频、尿道口红斑和阴囊疼痛不是临床的常见表现。男性多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青春期男孩特别容易忽视自发改善的症状,甚至忽视明显的体征。因此,不论青少年否认有任何症状,体检时都应该进行全面的生殖器检查,对男性应将包皮翻起检查。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实验室检查是决定感染病原体的关键。
2,附睾炎 和成年男子不同,青少年的附睾炎是伴有性传播疾病的重要表现。通常是与尿道炎同样的病原菌。进行肛门性交的男性容易发生大肠杆菌感染。阴囊肿胀和触痛伴有阵发性尿道分泌物的病史可以推测诊断附睾炎。
3,阴道炎(外阴炎) 阴道炎是阴道粘膜的上皮感染,常常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伴有或不伴有外阴的感染。
4,宫颈炎 宫颈炎是影响到子宫颈粘膜深层组织结构的炎症。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可以是宫颈炎的一个表现。宫颈炎较敏感的临床表现是不规则出血或性交后出血、宫颈口的黏液脓鼢泌物。导致性病性宫颈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宫颈炎中较少见,常伴有子宫颈的溃疡和坏死。
5,盆腔炎 盆腔炎指女性上生殖道炎症性疾病群,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周围炎,通常合并存在。导致青少年早期的盆腔炎致病菌主要是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在青少年成熟期及反复疾病后,导致其它的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感染增加。
临床诊断盆腔炎的标准是下腹部压痛,子宫附件压痛,无其它疾病原因女性在性交时宫颈接触痛。近期痛经增多,随着月经来潮出现一系列症状:发热、尿路症状、异常阴道出血和异常阴道分泌物,均支持盆腔炎的临床诊断。
6,生殖器溃疡征候群 性接触部位的粘膜溃疡病变是这些征候群疾病的独特特征。这些病变在阴茎和外阴最常见,但病变也可能发生在口腔、直肠粘膜。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引起梅毒)和杜克雷嗜血杆菌(引起软下疳)是发生生殖器溃疡征候群的主要病原菌。尽管起初的疱疹病变是一个小水疱,但当病人去看病时,小水疱往往自发破溃,留下一个浅的、疼痛溃疡。生殖器溃疡征候群中梅毒和软下疳在青少年比成人少见,单纯疱疹病毒是青少年主要的致病微生物。
7,生殖器病变和赘生物 指在上皮表面出现外部生长物及其它受损腔道内的表皮病变。
最引人关注的是人乳头瘤病毒(1丑)V)所引起的尖锐湿疣,青春期1PV感染也是其后引起宫颈癌的重要原因。
〔诊断〕
1,无症状病人 对有不洁性行为而无症状的青少年建议每年进行健康筛查检测性传播疾病。其中最常见感染,如艾滋病、单纯疱疹病毒和乙型肝炎,其次为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感染。青少年男性感染软下疳可能是无症状的,女性淋病奈瑟菌感染的无症状比例更高。
2,有症状病人 根据临床表现,作进一步检查,以鉴别引起急性症状的病原菌。
〔预防〕
由于性病及艾滋病的受感染者通常是年轻人,虽然它们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但却是可以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性病、艾滋病的预防措施是把传染疾病的已知危险因素传递给青少年。
预防措施包括:
1.维护更健康的性行为,洁身自爱,反对性乱,不进行婚前性行为;不做卖淫、嫖娼等高危活动。
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擅自应用未经检验的血制品;不共用牙刷、剃须刀;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或手术;避免在日常救护工作时沾上受伤者的血液。
4.使用保护性方法,正确使用避孕套;患有性病后,及早进行治疗等。
第五节 青少年伤害
青少年是生命力最旺盛,死亡率最低的时期,但伤害是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严重卫生问题。全球每天死于伤害人数高达16000,即全年超过500万,中国有70万,其中青少年约占半数,伤害是我国1—19岁的首位死亡原因。
伤害(mjury)是指因为能量(机械能、热能、电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窒息导致缺氧和刺激引起精神创伤。因此,伤害不只限于躯体组织的损伤或机能障碍,还可导致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伤害可以分为非故意伤害和故意伤害两大类。
(一)流行病学 ‘
据WHO报告,在大多数国家,伤害是青少年致死、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在美国,交通事故居伤害死亡的首位,其次为他杀、自杀、溺水和火灾。在我国,伤害死亡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已是造成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986~1999年上海市静安区5~24岁伤害死亡调查显示:伤害死亡占该年龄阶段总死亡的37.9%,死亡率为8.61/10万,男女死亡比例为1.52:1。其中,10~14岁和15~19岁伤害死亡分别占总死亡29.1%和48.1%,死亡率分别为4.8/10万和12.4/10万。在10~14岁,伤害死因顺位依次为意外跌落、车祸、自杀、意外中毒和溺水,在15~19岁,其/顷位为自杀、车祸、意外中毒、溺水、意外跌落和他杀。
(二)伤害的危险因素
影响伤害发生的因素有内在(个人)和外在(环境)因素。
1.个人因素 包括个体状态差异如生理节律、神经系统成熟度、智力及事故倾向性等;性格与行为如病态性格、社会心理失衡等;生活与遭遇如紧张、压力等。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育水平及状态是影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1)年龄与性别:男孩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人群,不同的年龄发生意外伤害的类型和危险程度不同。
(2)心理发育水平:受伤害的青少年多具有多动、情绪不稳、大胆冒失、粗暴易冲动、好奇心太强的特点。有抑郁的青少年,对自己和他人都是一个威胁,易发生自杀和暴力。性格外向的儿童,其伤害的风险较高,因为性格外向的儿童,生性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易发生伤害。处于同等险境下,各人发生事故的内部倾向性不同,这种不等倾向性是相对稳定的现象,被称为事故倾向性。事故倾向性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2.环境因素 包括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1)家庭因素:主要指家庭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文化、经济、生活方式,及对子女的教育、关心、虐待与疏忽等。
(2)社会因素:指安全保障设施如社区、学校等环境;特殊人群的事故防范如儿童、残疾人的保护等;医疗保障条件如急救、医疗条件及水平等;以及安全教育、宣传及立法等。
(三)常见伤害
1.自杀(suicide) 自杀是指自愿的、自己动手让自己死亡的行为。是一种自我惩罚和毁灭的行为。自杀的原因有:
(1)遗传因素:有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有时可有家族自杀行为倾向,其父母往往有自杀企图的历史。单卵双生子有一个自杀的,发生双生同胞自杀的可能性增大。
(2)心理障碍:精神疾患如抑郁症、厌世症、边缘人格、攻击性行为等与青少年自杀有密切关系。
(3)环境因素:父母不和睦、有不良行为,亲子关系紧张可使青少年产生自杀。学校课程负担重、考试失败是近年来自杀的重要因素。其他如失恋、性行为问题、物质滥用等与自杀也有密切关系。
对有自杀企图的青少年需要心理专家的咨询,最好能够住院帮助解决存在的冲突及提供安全场所。在自杀发生前,常有许多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这些改变或征候可被父母、同学或同伴发现,应早期采取措施,防止自杀的发生。
2,暴力(violence) 指一种威胁或身体力量对某人或——群人造成伤害或死亡。在美国,青少年枪杀在逐年增加。青少年暴力行为与发生在家庭内外的暴力有关,由于在儿童期受虐待和忽视,目击暴力,青少年性乱和体罚、遭受暴力和攻击可使青少年今后发生暴力行为和犯罪。
对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需要识别和干预。有进攻行为的青少年常伴有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中重度语言障碍和心理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等。
预防暴力需通过改变个人行为、改善家庭环境、提高社区和全社会整体环境的共同作用。
3.车祸(trafficaccident) 即道路交通伤害,是指车辆如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
工具在公用道路上行驶过程中,因违章行为或过失发生碰撞、颠覆等造成人身伤亡或经济损失的事故。车祸的原因包括:
(1)内源性因素:缺乏经验,未察觉到危险,不遵守交通规则和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某些因素可改变心理状况,促发车祸发生,如紧张性情绪、酒精或药物的使用等。
(2)环境因素:如道路设计和质量问题;车辆安全因素如刹车的制动性不好,没有防护设施(如头盔);气候因素:如雨、雪、雾等不利气候条件下,车祸发生增加。
(四)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1.伤害监测 长期不间断地收集不同人群伤害的发生、死亡、伤残和经济损失等有关资料。伤害死亡统计是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指标之一。
2.伤害干预措施研究 是伤害预防与控制的基础,也是向政府提出具体实施办法及立法的依据。
3,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由于伤害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应开展对这一问题的防治研究。防治对策有: (1)成立有关伤害的研究机构,开展对伤害的报告和监测,研究伤害的危险因素和干预措施。
(2)改善环境、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如烟雾报警器、汽车气囊、青少年自行车、摩托车头盔的使用等措施。
(3)开展健康教育和各种宣传:提高青少年及其父母、社会公众对伤害的防范意识,遵守
交通法规,为中小学学生设置安全卫生教育课程。
(4)制度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如制订有毒物品包装、易燃物管理及儿童乘车安全的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