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医学课程 > 护士资格考试VIP版理论精讲 >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临床以突发高热、嗜睡、反复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和昏迷为特征。
一、病因、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为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寒、耐湿,但不耐热和阳光,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多见于平素体格健壮、营养状况好的2-7岁小儿。发病季节以夏秋多见。中毒性痢疾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和机体对细菌毒素产生异常强烈的过敏反应(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有关。中毒性痢疾肠道病变轻微,但全身病变重。病变在脑组织中最为显著,可发生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昏迷、抽搐和呼吸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起病急骤,突然高热,在肠道症状出现前即反复发生惊厥,短期内即可出现呼吸衰竭、休克症状。肠道症状往往在数小时或十数小时后出现,常被误诊为其他热性疾病。临床表现分为4型:
1.休克型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患儿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后期伴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
2.脑型 以颅压增高、脑水肿、脑疝和呼吸衰竭为主。患儿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反复惊厥及昏迷,严重者呼吸节律不齐、双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此型病死率高。
3.肺型 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
4.混合型 同时或先后出现以上两型或三型的表现,极为凶险,死亡率更高。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2.便常规 黏液脓血便,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3.便培养 分离出痢疾杆菌是确诊的最直接的证据。送检标本应做到尽早、新鲜,选取黏液脓血部分多次送检,以提高检出率。如当时患儿尚无腹泻,可用冷盐水灌肠取便,必要时重复进行。
四、治疗原则
包括降温止惊,治疗循环、呼吸衰竭,防止脑水肿,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通常选用对痢疾杆菌敏感的阿米卡星、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钠等静脉滴注,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五、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毒血症有关
2.组织灌注无效 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3.潜在并发症: 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4.焦虑(家长): 与病情危重有关
六、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 监测体温,综合使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必要时采用亚冬眠疗法,控制体温在37℃左右。
2.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对休克患儿适当保暖以改善周围循环。迅速建立并维持静脉通路,遵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神志、面色、瞳孔、尿量的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患儿排便次数及大便性状。准确采集大便标本送检。
4.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镇静剂、脱水剂、利尿剂等,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
5.提供心理支持,减轻家长焦虑情绪。
6.预防疾病传播 肠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或连续3次便培养阴性为止。
七、健康教育
对家长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与患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变质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