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特点是:
1、大多数由病人自身正常菌群引起。
2、这些菌群往往是耐药性的细菌。
3、可发生流行。
医院感染的形式有5种:即交叉感染、环境感染、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和垂直感染。
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是认真洗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
最简单、最直接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 清洁、消毒、灭菌和隔离技术。
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
1.滥用抗菌药物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2.多次使用侵袭性操作。
3.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
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危重病人、慢性基础病、原发病严重;应用免疫抑制剂、放疗或化疗者。
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有关二级医院的医院感染标准
1.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
2.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3.医院感染率≤8%。
4.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0.5%。
手部卫生包括哪些方面?
医疗工作中,手部卫生指手的皮肤防护、洗手、手消毒、外科刷手。保持手部卫生是清除手部的微生物,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直接、最经常、最有效的重要措施。
标准预防的定义: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无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或伤口时必须戴手套;
2.若有可能接触溅出血液或体液时,必须戴上口罩、眼罩及穿上隔离衣;
3.切勿回套已使用过的针头;
4.小心处理针头及利器;
5.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或伤口,或脱下手套后应当立即洗手。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HIV职业暴露的主要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套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十六、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
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的随访时间是:暴露后立即、第4周、8周、12个月。
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处理流程
㈠发生血液暴露后现场处理程
1.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的皮肤;
2.如果暴露的是粘膜组织,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若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 ,现场处理后,立即进行血液乙肝表面抗体标志物检查,阴性者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也可联合乙肝疫苗10ug(按0、1月、6月间隔)。
㈡发生血液暴露事件的报告
工作人员发生艾血液暴露事件后,立即就地进行职业暴露的现场处理,同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院感办,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医疗废物定义: 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
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 化学性废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共37种。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病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县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出传染病报告卡。
医院感染的防护管理制度
1.着装:工作人员上岗着装符合要求(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镜、防护面罩、穿隔离衣、隔离裤、隔离鞋)。严禁工作人员穿工作服及其他防护物品进人食堂、宿舍和医院外环境。
2.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⑴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⑵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⑶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预防利器伤
⑴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⑵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
⑶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采取相应的自我防护措施。
5.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院传染病区、发热门(急)诊以外的从事诊疗工作的医护技人员。
防护要求: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
6.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可视污染物的操作时的医、护、技人员;进入传染病区的医护技工作人员;传染病流行期间的发热门诊、SAR5病房的工作人员(医、护、技、工、勤);转运疑似SAR5和临床诊断SARS病人的医务人员如司机。
防护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诊疗危险程度,使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防护镜(进行可能被体液喷溅操作时)、口罩、手套(医技人员皮肤破损或接触体液、血液可能污染时)、护目镜和面罩(有可能被体液、血液分泌物喷溅时)、鞋套。
7.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呼吸道传染病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时。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使用面罩。
8.职业暴露后的报告:工作人员的发生医院感染事件以及锐器伤时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9.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包括局部紧急处理;评估;预防用药。
医务人员手卫生及监管制度
1.医务人员要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和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手卫生的依从性。
3.医院要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
⑴手卫生设施的位置应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⑵采用流动水洗手,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⑶肥皂或者皂液应当置于洁净的容器内,容器应当定期清洁和消毒,使用的固体肥皂应保持干燥。
⑷干手物品或者设施应当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4.外科手卫生设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⑴洗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龙头数量不应当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洗手池应当每日清洁。
⑵外科洗手可以使用肥皂、皂液,盛装肥皂或者皂液的容器应当清洁,每周进行消毒。
⑶用于刷手的海绵、毛刷及指甲刀等用具应当一用一灭菌或者一次性使用。
⑷外科洗手后使用无菌巾擦手,盛装无菌巾的容器应当干燥、灭菌。
⑸选用的手消毒剂应当有卫生部批件;对医务人员皮肤刺激性小、无伤害,有护肤性能;手消毒剂的包装应当能够避免导致二次污染;手消毒剂的出液器应当采用非接触式;手消毒剂放置的位置应当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⑹洗手区域应当安装钟表及张贴洗手消毒流程。
5.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洗手指征
6.洗手的方法和步骤六部或七部洗手法,外科洗手至上臂下1/3处。
7.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当进行手消毒
⑴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⑵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
⑶出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⑷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他传染性物品后。
⑸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⑹医务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8.戴手套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9.手卫生监测医疗机构应当每季度对重点部门(ICU室、新生儿室、母婴室、血液透析病房、手术室、产房、导管室)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手卫生和消毒效果监测的方法符合要求。
10.手卫生要求医院中Ⅰ类和Ⅱ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5cfu/㎡;Ⅲ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0 cfu/㎡;Ⅵ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l5 cfu/㎡;各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外科换药操作技术
换药碗内放一把止血钳、两把镊子,稍大的一把镊子用于把两个换药碗取开,夹无菌棉球纱布,用后放入污物换药碗或换药包布上,另一把镊子,止血钳用于换药用。
换药操作方法:
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湿润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用镊子和止血钳操作,一把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用酒精或碘伏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盐水棉球清洁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3.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冲洗。
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 %酒精中和。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5.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