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医学

您的位置:主页 > 临床医学 > 急诊医学 >

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

2019-04-09     来源:未知         内容标签:原来,过敏,是,这么回事,基本,概,念及,背景,

导读:基本概念及背景: 过敏反应又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 ,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近年来,

基本概念及背景:

过敏反应又称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近年来,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急剧变化,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近20年西方发达国家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成倍增长,全球总患病率已高达22%。在中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有一个大概的估计,是在30%左右,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超过1亿,过敏性哮喘的患者近2000万。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预防的疾病”。当前过敏性疾病正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重大健康和社会经济问题。

 

 

 
过敏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Ⅰ型变态反应

 

Ⅰ型变态反应即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效应细胞以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方式参与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常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而无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各种介质随血流散布至全身,作用于皮肤、粘膜、呼吸道等效应器官,引起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浸润,可引起皮肤粘膜过敏症(荨麻疹、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喉头水肿),消化道过敏症(食物过敏性胃肠炎),全身过敏症(过敏性休克),小结:由于IgE多由粘膜分泌,所以I型多引起粘膜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

 

Ⅱ型变态反应即细胞毒型(Ⅱ型变态反应),抗体(多属IgG、少数为IgM、IgA)首先同细胞本身抗原成分或吸附于膜表面成分相结合,然后通过四种不同的途径杀伤靶细胞,分别为:

1、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

2、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

3、免疫调理作用;

4、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Ⅲ型变态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Ⅲ型变态反应),又称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其主要特点是:游离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若IC不能被及时清除,即可在局部沉积,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细胞参与下,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致组织损伤。

 

●Ⅳ型变态反应

 

即迟发型(Ⅳ型变态反应)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此型反应局部炎症变化出现缓慢,接触抗原24—48h后才出现高峰反应,故称迟发型变态反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T细胞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使机体处于过敏状态。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时,致敏T细胞识别抗原,出现分化、增殖,并释放出许多淋巴因子,吸引、聚集并形成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甚至引起组织坏死。简图如下:

 

微信图片_20181001210207.jpg

 

 

 
过敏反应常见过敏原
 

 

 

已经知道会造成过敏反应的过敏原至少有450多种如:

 

1、吸入性过敏原:存在于空气中,经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屋尘螨、粉尘螨、屋尘、猫狗毛、树花粉、葎草、艾蒿、豚草、蟑螂、霉菌及空气污染物等等;

 

2、食入性过敏原:随着食物经由消化道进入体内,如牛奶、花生、黄豆、鸡蛋白、牛肉、羊肉、鱼虾蟹、贝类、芒果、小麦、核桃等;

 

3、注射性过敏原:由药物注射或蚊虫叮咬引起,如蜜蜂毒液、头孢菌素类;

 

4、接触性过敏原:皮肤接触引起,如金属饰品手链、手表、项链或油漆、清洁剂、化妆品等;

 

 

 
过敏反应性疾病及发病率
 

 

 

在西方国家,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患病率近40年内迅速增加,欧洲普通人群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调查开始于上世纪初,其患病率在20年代低于1%,工业革命以后从50年代至80年代逐渐上升,80年代以后戏剧性上升。瑞士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1926年为0.82%,1958年为4.8%,1985年9.6%,1995年跃升为14.2%。美国一项依据皮肤试验的调查显示:大约4000~5000万人有过敏问题,其中3950万人患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1亿5千万人患有哮喘,其中50%以上的成人及至少80%的儿童患者均由过敏因素诱发,每年有180000多人死于哮喘。

 

食物过敏、湿疹和药物过敏的患病率近年也明显升高,美国有300万人对花生和坚果过敏,6岁以下儿童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为4%,成人为1%~2%。食物过敏已成为严重过敏反应和过敏性休克的主要原因。特应性皮炎在欧美国家和亚太发达地区的婴幼儿和儿童中很常见,其发病率已从60年代的3%上升为90年代的10%。急性荨麻疹影响10%~20%美国人的生活,其中50%的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美国药物过敏占全部药物不良反应的10%,青霉素是最常见的致敏原因,每年有400人因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过敏性疾病患病率的迅速增高,已达到某种流行病的程度。这与长期的、持续的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西方学者发现,过敏性疾病的发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污染地区高于非污染地区;在发展中国家,则与采用城市化的“西方”生活方式相关,农民的孩子较其他孩子较少患过敏性疾病;在城市,父母是高薪阶层或专业人士的子女较低薪阶层的子女更容易罹患过敏性疾病。

 

 

 
常见过敏反应性疾病
 

 

 

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过敏性休克,头孢菌素类过敏;

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

3、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性水肿。

 

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微信图片_20181001210214.jpg

 

3、血细胞减少症

4、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微信图片_20181001210223.jpg

 

Ⅲ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微信图片_20181001210228.jpg

 

 

 

细胞核物质(如DNA、RNA、核内可溶性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形成IC,沉积于周身毛细血管、关节滑膜、心脏瓣膜等处,引起全身性损伤。

 

4、类风湿性关节炎

 

微信图片_20181001210232.jpg

体内变性Ig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IgM类),形成IC,沉积于全身小关节滑膜处,引起小关节红肿、变形僵直、失去运动功能。

 

Ⅳ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菌引起)

2、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肺结核

3、结核菌素试验

4、变态反应皮炎

5、排斥反应

 

微信图片_20181001210238.gif

 

 

 

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主要涉及Ⅰ型超敏反应

 

 

 

目前医院比较常见的检验方法分体内检测与体外检测,体内检测主要是皮肤试验,斑贴试验,点刺试验,激发试验等,体外检测主要有ELISA法、荧光免疫法与免疫印迹法(取患者血清或体液检测sIgE或IgG等),选取其中几种方法进行优劣比对,如下:

 

微信图片_20181001210242.jpg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免疫印迹法虽然成本较二者略高,但其无论在可操作性与结果可靠性上皆高于皮肤试验与ELISA法,能够降低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风险,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免疫印迹法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减轻实验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隐形传染性样本对人员的伤害及交叉污染。

 

微信图片_20181001210248.jpg

 

 

 
Ⅰ型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主要表现:

1、全身过敏:在接触过敏原几分钟就发生(表现为胸闷、气急、面色苍白、手脚发冷、心跳加快、血压下降、严重者致死);

 

2、呼吸道过敏:主要出现呼吸困难;

 

3、消化道过敏;消化不良或消化道破坏;

 

4、皮肤过敏;血管性水肿皮炎等症状。

 

 

Ⅰ型过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应着眼于过敏原和机体免疫状态两个方面。

 

1、检出过敏原:检测出相应的过敏原,避免与之接触。

 

2、脱敏疗法:WHO在其关于免疫脱敏治疗的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指出,“免疫脱敏治疗是唯一可以彻底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根本性治疗方法”.

 

3、阻止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稳定细胞膜: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抑制介质释放。如儿茶酚胺、甲基黄嘌呤、茶碱类药物。

 

4、拮抗生物活性介质:

竞争靶细胞受体的药物:抗组胺药物。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乙酰水杨酸拮抗缓激肽;苯噻啶拮抗组胺和5-羟色胺等。

 

5、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肾上腺素、麻黄碱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葡萄糖酸钙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检验医学网 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