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临床医学 > 临床一区 > 心血管科 >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急性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的疾病,其基本心电图改变包括“缺血型”改变(T波高尖,然后深倒)、“损伤型”改变(ST段抬高)和“坏死型”改变(病理性Q波)。然而,并非所有心肌梗死都出现典型心电图改变,有些细微的心电图改变也需要注意。
1.De Winter综合征
43岁男性,突发胸骨后疼痛伴大汗30分钟。心电图如图
冠状动脉造影示:
De Winter综合征是2008年荷兰鹿特丹心内科医生De Winter等人通过回顾其心脏中心1532例LAD近段闭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发现,其中有30例并未出现典型STEMI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模式。
心电图特点:
胸前V1~V6导联J点压低0.1~0.3 mv,ST段呈上斜型压低,伴随高尖对称的T波
QRS波通常不增宽或轻度增宽
部分患者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
多数患者aVR导联ST段轻度抬高
临床意义:
De Winter综合征是STEMI的等危心电图
2%急性前壁STEMI患者心电图可出现此表现
应尽早行CAG明确冠脉情况,尽早进行血运重建
2.Wellens综合征
42岁男性,间断胸痛1天门诊就诊。心电图如图
冠脉造影结果
1982年荷兰心脏病学家Wellens等发现,145名UAP入院患者中,26名(18%)心电图表现为胸前导联T波双支对称性深倒置或正负双向,并逐渐恢复直立的变化。此种心电图改变称为Wellens综合征。
心电图分型:
1型Wellens综合征:V2、V3导联T波呈对称性深倒置,约占75%
2型Wellens综合征:V2、V3导联T波呈正负双向,约占25%
临床意义:
患者有不稳定心绞痛病史,心电图改变在胸痛缓解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
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冠脉造影常有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是尽早行冠脉内介入治疗的指征
3.缺血性J波
男性52岁,反复胸痛1周,伴晕厥。心电图如图
冠状动脉因阻塞性病变或功能性痉挛引起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可出现新发J波或在原有基础上J波幅度增高或时限延长,称为缺血性J波。缺血性J波是心肌严重缺血时伴发的一种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
心电图特点:
拱顶状或驼峰状,位于R波的降支或终末,幅度≥0.1 mv,宽度≥20 ms
心肌急性缺血发作同时或之后较短时间内出现
持续时间短
空间向量指向前下稍偏左,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均为直立
出现的导联常与缺血部位相对应
4.左主干病变:“6+2”现象
46岁男性,持续性胸痛2小时,血压90/60 mmHg。心电图如图
冠脉造影结果:左主干体部100%闭塞,IABP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前降支近中段至左主干病变处植入2枚支架,前降支和回旋支血液恢复。
心电图特征:广泛导联的ST段压低>0.1 mv(包括I、II、III、aVF、aVL及V2~V6导联),其中V4~V6导联改变最明显。V1和aVR导联ST段抬高,aVR导联ST段抬高的振幅大于V1导联,称为“6+2”现象。
研究表明,aVR导联ST段抬高的振幅≥V1导联对鉴别左主干与左前降支病变的敏感性81%,特异性80%。
还有研究显示,aVR导联抬高的幅度越大,左主干病变可能性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
5.右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BBB)时,初始向量不变——即QRS波前半部形态接近正常,后半部变化明显,RBBB在QRS波60 ms后变化,因此,与心肌梗死共存时互不影响诊断。
完全右束支阻滞
右束支阻滞合并心梗
正后壁心肌梗死合并有束支阻滞时,因两者都影响QRS波群后半部向量,可造成诊断的困难,此时主要依靠病史、心肌酶学、影像学、是否合并其他部位的心肌梗死而鉴别。
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RBBB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最高。
6.左束支阻滞合并心肌梗死
左束支阻滞(LBBB)时,室上性激动仅能通过右束支下传到右室,然后缓慢通过室间隔(约需要40 ms)向左室传导;室间隔除极方向与正常相反,变为由右侧向左侧除极,使QRS波的初始向量受到影响。
LBBB与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时相均为前40 ms,两者同时存在时,心肌梗死图形约70%被掩盖。
LBBB时室间隔除极方向从右向左,V1导联呈QS图形,与前壁心肌梗死的图形难以区分。
LBBB常发生在年龄偏大、心肌损害严重的患者,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常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使诊断更加困难。
此时多依靠病史、心肌酶学、影像学、是否合并其他部位的心肌梗死而鉴别。因此,LBBB的老年患者突然心慌、气短、憋气、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