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医学

您的位置:主页 > 医学课程 > 执业医师笔记大全 >

第二十一节螺旋体

2020-01-12     来源:未知         内容标签:第二十,一节,螺旋体,第二十,一节,螺旋体,是,

导读:第二十一节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螺旋体目分为3个科 13个属,其中螺旋体科分9个属,钩端螺旋体科和蛇形螺旋体科分别分2个属。对

第二十一节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螺旋体目分为3个科 13个属,其中螺旋体科分9个属,钩端螺旋体科和蛇形螺旋体科分别分2个属。对人和(或) 动物致病的有螺旋体科的密螺旋体属和疏螺旋体属,以及钩端螺旋体科的钩端螺旋体属。
一、 构端螺旋体
  1. 形态和染色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螺旋细密而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使 菌体呈C、S或8字状,大小为(0. 1〜0. 2卩m) X (6〜2(Vm),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较难,常用 镀银染色法,钩体被染成棕褐色。电镜下可见外膜及两根内鞭毛。
钩端螺旋体属有两个种,对人致病的为问号状钩端螺旋体。双曲钩端螺旋体为腐生性菌, 它对人不致病。目前问号状钩端螺旋体至少可分为25个血清群、273个以上血清型,在中国 已发现19个血清群和161个血清型。
  1. 培养特性在致病性钩体人工培养生长缓慢,常用柯氏培养基(内含8%兔血清)。专 性需氧或微需氧,pH 7. 4,28°C左右培育1〜2周,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2. 所致疾病钩体所致的钩体病为人兽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其 带菌率很高,且排菌期长。动物感染后多不发病,但钩体在肾脏中长期繁殖,并随尿液排出,并 可污染水源和土壤。人类与疫水或土壤接触,钩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人机体而受感染, 也可通过进食或饮水、胎盘途径而感染,偶尔还可经吸血昆虫传播。人感染钩体后,有一部分 呈隐性感染,另一部分发病,分为:①流感伤寒型;②黄疸出血症型;③肺出血型;④脑膜脑炎 型;⑤肾功能衰竭型等。后三个类型患者病情危重,可致死亡。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的持久 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3. 防治原则钩体病的预防主要是防鼠,灭鼠,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保护水源以及对 易感人群进行多价死疫苗接种。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
二、 密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分为有致病性与无致病性两类,有致病性密螺旋体包括苍白密螺旋体(种)和 品他密螺旋体(种)。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危害最重的是苍白密螺旋体,分为苍白亚种(亦称

梅毒螺旋体,主要性接触感染引起梅毒)、地方亚种(亦称地方性螺旋体,主要通过污染餐具感 隹1 旋体分布在中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通过损伤皮肤感染引起品他病。
  1. 形态和染色梅毒螺旋体即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 两端尖直,运动活泼。大小为(0.1〜0.2pm) X (6〜20^x111)。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应用镀银染 色法可被染成棕褐色。目前,体外人工培养尚未能真正成功。
  2. 所致疾病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先天性梅毒系由母体通过 胎盘传给胎儿和新生儿。后天性梅毒通过不洁性接触传播,也可间接传播。后天性梅毒发病 后,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即①第一期梅毒,于感染3周后出现硬性下疳,可自行缓解,硬性下疳 时期传染性极强;②第二期梅毒,经2〜3个月潜伏后,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玫瑰(梅毒)疹及淋巴 结肿大,梅毒瘆及淋巴结内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极强;③第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发生于感 染后2年,甚至10〜15年之后,皮肤黏膜出现溃疡性坏死病灶,并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出现 慢性肉芽肿病变,可引起梅毒性心瓣膜病、动脉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瘤等,危及生 命。本期梅毒表现为潜伏和再发交替,传染性小,而组织破坏性大。
  3. 防治原则预防梅毒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性行为的道德和卫生教育,做到洁身自好, 并严格社会管理。梅毒患者应早期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规范治疗,并追踪 检测是否治愈,不要讳疾忌医延误治疗。
三、疏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亦称包柔疏螺旋体属,本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 体(引起虱传回归热,或称流行性回归热)、杜通疏螺旋体与赫姆斯疏螺旋体等(引起蜱传回归 热,或称地方性回归热),以及奋森氏疏螺旋体(可与梭形梭杆菌协同,引起奋森氏咽峡炎、牙龈 炎及口腔坏疽等)。
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和所致疾病
  1. 形态和染色伯氏疏螺旋体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浪式,有内鞭毛。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Giemsa)染色或莱特(Wright)染色均呈紫红色。
2•所致疾病伯氏疏螺旋体可引起莱姆病。中国已确定有十多个省和自治区有莱姆病。 莱姆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类和驯养哺乳动 物。莱姆病多发生在户外工作者或旅行者,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并可累及心脏、神经和关 节等多系统。常可复发,晚期伴随有器官的严重功能损伤。

第二十一节螺旋体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螺旋体目分为3个科 13个属,其中螺旋体科分9个属,钩端螺旋体科和蛇形螺旋体科分别分2个属。对人和(或) 动物致病的有螺旋体科的密螺旋体属和疏螺旋体属,以及钩端螺旋体科的钩端螺旋体属。

一、 构端螺旋体

1. 形态和染色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螺旋细密而规则,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使 菌体呈C、S8字状,大小为(0. 1〜0. 2卩m) X (62(Vm),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较难,常用 镀银染色法,钩体被染成棕褐色。电镜下可见外膜及两根内鞭毛。

钩端螺旋体属有两个种,对人致病的为问号状钩端螺旋体。双曲钩端螺旋体为腐生性菌, 它对人不致病。目前问号状钩端螺旋体至少可分为25个血清群、273个以上血清型,在中国 已发现19个血清群和161个血清型。

2. 培养特性在致病性钩体人工培养生长缓慢,常用柯氏培养基(内含8%兔血清)。专 性需氧或微需氧,pH 7. 428°C左右培育1〜2周,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半透明云雾状生长。

3. 所致疾病钩体所致的钩体病为人兽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和储存宿主,其 带菌率很高,且排菌期长。动物感染后多不发病,但钩体在肾脏中长期繁殖,并随尿液排出,并 可污染水源和土壤。人类与疫水或土壤接触,钩体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进人机体而受感染, 也可通过进食或饮水、胎盘途径而感染,偶尔还可经吸血昆虫传播。人感染钩体后,有一部分 呈隐性感染,另一部分发病,分为:①流感伤寒型;②黄疸出血症型;③肺出血型;④脑膜脑炎 型;⑤肾功能衰竭型等。后三个类型患者病情危重,可致死亡。病后可获得对同型钩体的持久 免疫力,以体液免疫为主。

4. 防治原则钩体病的预防主要是防鼠,灭鼠,加强对带菌家畜的管理,保护水源以及对 易感人群进行多价死疫苗接种。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

二、 密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分为有致病性与无致病性两类,有致病性密螺旋体包括苍白密螺旋体(种)和 品他密螺旋体(种)。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危害最重的是苍白密螺旋体,分为苍白亚种(亦称


梅毒螺旋体,主要性接触感染引起梅毒)、地方亚种(亦称地方性螺旋体,主要通过污染餐具感 隹1 旋体分布在中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通过损伤皮肤感染引起品他病。

1. 形态和染色梅毒螺旋体即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有8〜14个致密而规则的螺旋, 两端尖直,运动活泼。大小为(0.10.2pm) X (620^x111)。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应用镀银染 色法可被染成棕褐色。目前,体外人工培养尚未能真正成功。

2. 所致疾病梅毒螺旋体只感染人,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先天性梅毒系由母体通过 胎盘传给胎儿和新生儿。后天性梅毒通过不洁性接触传播,也可间接传播。后天性梅毒发病 后,临床表现分为三期,即①第一期梅毒,于感染3周后出现硬性下疳,可自行缓解,硬性下疳 时期传染性极强;②第二期梅毒,经2〜3个月潜伏后,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玫瑰(梅毒)疹及淋巴 结肿大,梅毒瘆及淋巴结内有大量螺旋体,传染性极强;③第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发生于感 染后2年,甚至10〜15年之后,皮肤黏膜出现溃疡性坏死病灶,并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出现 慢性肉芽肿病变,可引起梅毒性心瓣膜病、动脉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瘤等,危及生 命。本期梅毒表现为潜伏和再发交替,传染性小,而组织破坏性大。

3. 防治原则预防梅毒的根本措施在于加强性行为的道德和卫生教育,做到洁身自好, 并严格社会管理。梅毒患者应早期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进行足量足疗程的规范治疗,并追踪 检测是否治愈,不要讳疾忌医延误治疗。

三、疏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亦称包柔疏螺旋体属,本属中对人致病的主要有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疏螺旋 (引起虱传回归热,或称流行性回归热)、杜通疏螺旋体与赫姆斯疏螺旋体等引起蜱传回归 热,或称地方性回归热),以及奋森氏疏螺旋体(可与梭形梭杆菌协同,引起奋森氏咽峡炎、牙龈 炎及口腔坏疽等)。

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和所致疾病

1. 形态和染色伯氏疏螺旋体有3〜10个稀疏而不规则的螺旋,呈波浪式,有内鞭毛。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常用姬姆萨(Giemsa)染色或莱特(Wright)染色均呈紫红色。

2•所致疾病伯氏疏螺旋体可引起莱姆病。中国已确定有十多个省和自治区有莱姆病。 莱姆病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主要是某些硬蜱,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类和驯养哺乳动 物。莱姆病多发生在户外工作者或旅行者,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并可累及心脏、神经和关 节等多系统。常可复发,晚期伴随有器官的严重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