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医学课程 > 执业医师笔记大全 >
第三十节出血热病毒
2020-01-12 来源:未知 内容标签:第三十,节,出血热,病毒,第三十,节,出血热,
导读:第三十节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毒不是病毒科或属的名称,而是引起出血热症状体征的一大群病毒的总称,其中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HTV)是最重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 1.形态结构
第三十节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病毒不是病毒科或属的名称,而是引起出血热症状体征的一大群病毒的总称,其中 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HTV)是最重要的引起出血热的病毒。
1.形态结构、主要型别和培养特性
-
形态和结构:汉坦病毒属病毒(HTV)为有包膜的圆球状或丝状或杆状的多形性颗 粒,直径约122nm(78〜210nm),基因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ssRNA),分为L、M、S三个节 段,其中L节段长6. 5kb,编码依赖RNA的RNA聚合酶、转录酶和内切酶等非结构蛋白;
M节段长3. 6〜3. 7kb,编码G1和G2包膜糖蛋白刺突,具有血凝作用和抗原活性,刺激机体
原性。
-
主要型别:汉坦病毒属病毒目前至少可分为20个血清型,其中I型即汉滩病毒 (HTNV,旧称野鼠型出血热病毒)和II型即首尔(汉城)病毒(SE0V,旧称家鼠型出血热病 毒),为在东亚流行且危害最严重的病毒。
-
±音养特性:汉坦病毒易感动物模型为鼠类,并易在多种传代细胞中体外培养增殖,但 生长缓慢,需接种培养7〜14日后观察,可见培养细胞内形成多形性包涵体,但不引起明显的 细胞病变。
-
流行环节
-
传染源:汉坦病毒引起人畜共患病性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主要传染源和 储存宿主为携带病毒的鼠科等啮齿类动物,主要是黑线姬鼠(野鼠)和褐家鼠等。
-
传播途径:鼠类感染汉坦病毒多为隐性感染的携带病毒状态,通过其粪便、尿、唾液等 及其所形成的气溶胶排出病毒污染环境,人群在野外或鼠密度高的城乡结合部及农牧村与鼠 类接触中,主要经皮肤黏膜伤口、消化道及呼吸道由鼠—人传播,但人-人间水平传播的几率很 小。蝙类和蜱类等吸血虫媒,可引起病毒在鼠-鼠间传播与流行,但在鼠—人传播中起虫媒作 用不大。带汉坦病毒的孕鼠可将病毒传播给胎鼠,感染汉坦病毒的孕妇也有可能将病毒经胎 盘垂直传给胎儿。
-
HFRS流行疫区分为野鼠型疫区、家鼠型疫区和混合型疫区,各有其不同的鼠类传染 源和流行地区。根据鼠密度和迁徙规律,HFRS流行季节也各有不同。
-
致病性及免疫性汉滩病毒(HTNV)和首尔(汉城)病毒(SE0V)主要引起以高热、出 血、肾脏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死率高达3%〜20% 不等,发病的潜伏期平均2周(7〜46日),人的隐性感染率较低。致病机制包括病毒对肾等组 织细胞的直接损伤作用和免疫病理作用。
HFRS患者发病2日后可相继检测到血清IgM及IgG中和抗体。IgG可持续多年,免疫 力持久。中国已制成并在重点流行区对重点人群接种HTNV和SEOV双型或单型灭活疫 苗,全程为〇、7、28日三针肌肉注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