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医学

您的位置:主页 > 医师助手 > 急救手册 >

心源性休克

2020-01-29     来源:未知         内容标签: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肌,收缩,

导读: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泵功能障碍导致的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前负荷或充盈压增加,体循环阻力 代偿性增加,每搏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 (一)诊断 1. (一

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心泵功能障碍导致的休克,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前负荷或充盈压增加,体循环阻力
代偿性增加,每搏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
(一)诊断
1.
(一)诊断
1.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弥漫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病史。
2.早期患者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诉口干、出汗,但神志尚清;后逐渐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神志不
40
清直至昏迷。
3.心率增快,脉搏细弱,常>120 次/min;收缩压<80mmHg,脉压差<20mmHg,以后逐渐降低,严重时血
压测不到;尿量<0.5ml/(kg.h),甚至无尿。
4.血流动力学监测提示心脏指数(CI)降低、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等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二)鉴别诊断
与其他原因导致的休克鉴别。
(三)监测与评估
1.一般临床监测
(三)监测与评估
1.一般临床监测 意识状态、肢体温度和色泽、血压、心率、尿量。这些传统临床监测指标与低血容量休
克表现基本相似。
2.血流动力学特征 前负荷或充盈压增加;体循环阻力代偿性增加;每搏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
3.组织灌注与氧代谢指标 与低血容量休克监测相同。
4.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监测 可动态判断心肌梗塞的范围、心脏射血分数等。
5.心肌酶学监测 须注意 BNP、肌钙蛋白、CK-MB、LDH 的升高。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胸痛由急性心肌梗塞所致者,应给予有效镇痛镇静
(2)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并视病情选择血流动力学监测项目。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留置导
尿管监测尿量。
(3)氧疗: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并机械通气。
2.调整前负荷
严密监测患者的前负荷状态,根据传统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功能性血流动力学指标和临床症状体征综合评估,
对于前负荷不足者,适当给予液体治疗,对于前负荷过高者,适当限制液体入量和输注速度,或应用利尿剂降低
前负荷。
3.正性肌力药物
正性肌力药物包括洋地黄类和非洋地黄类(儿茶酚胺、非儿茶酚胺)
(1)洋地黄制剂: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 24 小时内,尤其是 6 小时内应尽量避免使用洋地黄制剂,通常只有
在伴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时方考虑应用。
(2)非洋地黄制剂:又分为儿茶酚胺类和非儿茶酚胺类。
儿茶酚胺类常用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低血压时,肾上
腺素可提高血压和心输出量,血压较高时,肾上腺素不能再增加心肌灌注,反而使心输出量下降,故肾上腺素应
短期应用。低剂量去甲肾上腺素[0.03-0.15µg/(kg.min) ]可提高心肌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供氧。异丙肾上腺
素也可提高心输出量,但由于扩血管作用使血压降低,致心肌供氧减少。多巴胺效果与剂量有密切关系,应用时
需注意。多巴酚丁胺比多巴胺有更强的受体选择性,正性肌力作用更突出,可提高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时治疗
剂量通常为 5-10µg/(kg.min)。
非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钙增敏剂。前者能增加心肌和血管系统细胞内环腺苷酸水
平,增加心肌收缩力并扩张外周血管,常用药物米力农,负荷剂量 50-70µg/kg,维持剂量 0.25-0.75µg/(kg.min) 。
后者主要有左西孟旦,直接与肌钙蛋白相结合,使钙离子诱导的心肌收缩所必须的心肌纤维蛋白的空间构型得以
稳定,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加,而心率、心肌耗氧无明显变化;同时能激活三磷酸腺苷(ATP)敏感的钾通道使外
周静脉扩张,降低心脏前负荷;大剂量使用时有一定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作用,负荷剂量 6-12µg/kg,维持剂量
0.1-0.2µg/(kg.min),通常维持用药 24 小时。
4.血管活性药物
血流动力学指标和临床症状综合评估,如血压低同时存在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在调整前负荷的基础上,可考
41
虑选择血管收缩剂提高血压;当外周血管阻力增加时,应选择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普钠,达到降低心脏前
后负荷,改善微循环,改善心肌供血的目的。
5.其他治疗
(1)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2)机械性辅助循环:经上述处理后休克无法纠正者,可考虑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左室辅助泵等机
械性辅助循环。
(3)原发疾病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溶栓失败或有禁忌证者应在 IABP 支持下
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急性心包填塞者应立即心包穿刺减压;乳头肌断裂或室间隔穿孔者应尽早进行
外科修补等。
6.防治并发症
重视呼吸功能支持,持续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排痰。保护肾功能,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
失衡,必要时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防治凝血功能异常:休克早期可积极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血小板凝集及
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出现凝血异常早期征象时,可在适当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的基础上,使用适当剂量肝素抗凝。